產城融合繪新篇—瀏陽洞陽鎮與工業園協同發展湖一師“百縣千鎮萬村”湖南行
來源: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百縣千鎮萬村”湖南行實踐團
(通訊員:滕佳)七月,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百縣千鎮萬村”實踐團深入長沙市瀏陽市洞陽鎮蹲點調研,在這片夏日與機器轟鳴交織的土地上,青年學子用腳步丈量產城融合的生動實踐。作為瀏陽經開區(高新區)核心承載地,洞陽鎮與工業園深度協同的發展模式,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鮮活樣本。
產業聯動:車間里的鄉村振興引擎
在爾康制藥智能化車間,實踐團成員目睹淀粉膠囊在自動化流水線上飛速傳送。生物專業的隊員格外關注這家扎根20余年的企業如何從單一生產成長為全球藥用輔料重要供應商。“園區‘拿地即開工’政策讓新項目提前半年投產,”一名負責接待的大學生技術員告訴我們的調研隊員。更令成員們驚嘆的是,園區300余家醫藥健康、智能裝備制造企業構成的產業鏈,2023年竟創造出超600億元總產值,為鄉村注入了澎湃動能。
飯碗端穩:田埂走進車間的幸福轉身
南園村村民李建國的故事被記錄進實踐團的調研筆記。如今他在園區電子廠做技術工,月入6000多元,家中5畝稻田流轉給村集體合作社后,每年增收4000元租金。“守著幾畝田難攢錢,現在上班種地兩不誤!”這份獲得感在200份村民問卷中得到印證:園區提供的3萬余個崗位,讓近半數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2023年全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2萬元,較十年前增長近兩倍。更使實踐團成員激動的認識到,產業的蓬勃發展,正反哺鄉村振興。
生活同頻:十五分鐘圈出的安居圖景
穿行在產城融合示范區,實踐團成員實測生活便利度:從工業園配套宿舍步行至中小學、社區醫院均在15分鐘內。8條微循環公交專線如血脈連接園區與村莊,日均運送超5000人次。采訪的外來務工者王媛向調研學生感慨:“孩子放學步行就能接,比大城市更安心。”這種“以城帶鄉”的無縫銜接,讓78%的受訪職工表示愿意長期定居。
工業園的‘齒輪’帶動鄉村的‘稻穗’,洞陽鎮探索出一條城鄉融合的共同富裕路徑。當大學生們用專業模型分析產城協同發展機制時,這片土地上機器與稻浪共鳴的振興密碼,正轉化為推動縣域發展的學術參考。正如洞陽鎮黨委書記所說:“我們要讓工業園的‘齒輪’與鄉村的‘稻穗’同頻共振,在城鄉融合中闖出共同富裕的新路徑。”而一師學子帶走的不僅是厚實的調研報告,更是中國式現代化在鄉鎮肌理中生長的堅定信心。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