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徐倍萱 )7月7日至13日,廣東財經大學繁星筑夢實踐隊走進韶關市仁化縣城口鎮,開啟了一場為期七天的暑期社會實踐之旅。此次活動積極響應黨的二十大“完善覆蓋全學段學生資助體系”的號召,以廣東省學生資助及助學貸款政策宣傳推廣為核心,同時深度挖掘城口鎮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探尋二者融合發展的新路徑,讓紅色文化為資助政策宣傳增添歷史底蘊,讓資助政策為紅色文化傳承注入時代活力。
籌備篇:多方攜手,搭建實踐舞臺
7月7日,繁星筑夢實踐隊在指導老師徐海麗的帶領下抵達城口鎮。城口鎮黨委副書記李少鋒、黨委委員黃銀鳳等與實踐團隊舉行座談會。李少鋒對團隊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他強調城群村紅色文化底蘊深厚,助學政策宣傳意義重大,希望團隊發揮專業與青春優勢,成為紅色文化的傳播者和助學政策的宣講者,助力紅色文化傳承與政策普及。
徐海麗感謝城口鎮政府提供的實踐機會,并介紹了實踐計劃,包括拍攝情景劇、走訪困難學生家庭、政策宣傳、支教等內容,期望在各方支持下,共同推動實踐團活動順利開展,為城群村發展貢獻力量。座談會后,團隊與社區工作人員開展實地踩點,為后續實踐調研做好充分準備。
拍攝篇:光影記錄,喚醒歷史記憶
為挖掘傳承紅色文化,實踐隊精心策劃情景劇《一碗承諾》,巧妙融合當地紅色元素與國家助學政策。隊員們奔赴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課室、勝一理發店等多處歷史遺址取景,用鏡頭捕捉時光印記。劇中,紅軍以碗許諾“家家娃娃能讀書”,蒙曉(劇中人物)在資助政策支持下學成返鄉教書,生動展現了紅色精神與教育希望的傳承。 讓紅色歷史在光影中“活”起來。
支教篇:知識領航,傳遞智慧力量
7月10日-12日,繁星筑夢社會實踐團隊在城群村村委會議室開展了暑期公益支教志愿服務活動。實踐隊志愿者擔任授課老師,課程內容豐富多樣,涵蓋數獨、手工、硬筆書法、繪畫等。其中,書法課以《七律長征》為范例,孩子們在筆墨間感悟長征精神;繪畫課圍繞愛國主題,用畫筆勾勒對祖國的熱愛。支教活動不僅為孩子們帶來了知識和歡樂,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智慧的火種,激發了他們對學習的熱情和對未來的憧憬。
政策宣傳篇:花樣宣傳,政策溫暖人心
為更好的宣傳學生資助政策及助學貸款政策,實踐隊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政策宣傳活動。一是團隊以《一碗承諾》情景劇為載體,融合資助政策和當地紅色文化,讓宣傳更生動。二是團隊還在城口人民禮堂門口設立“資助政策咨詢點”,通過擺攤宣傳、發放手冊、問卷調研等途徑進行資助政策宣傳,讓村民了解國家資助政策。三是團隊在城群村委會會議室組織開展心理資助政策宣講會,在向學生及家長宣講政策的同時,鼓勵他們探索自我內心世界,提高人際交往能力。一系列舉措讓更多家庭了解教育資助信息,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幫助和支持。
紅色傳承篇:探尋歷史,傳承精神火種
隊員們前往粵北紅軍長征紀念館、數字展廳采集城口城群村紅色文化傳播的珍貴素材,為紅色灣區宣講行做好素材準備。實踐團隊邀請當地的孩子們參與紅色故事宣講錄制,用童真且堅定的聲音講述紅軍長征中李謙戰士的英勇故事。在紀念館開展了“福字掛件DIY”活動,隊員與游客積極交流,共同感悟紅軍長征途中歷經的艱難險阻,每一個精心制作的福字掛件,都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寄托著對紅軍長征精神的敬仰與傳承。讓紅色傳承借助青春實踐落地生根。
在這七天的實踐中,繁星筑夢實踐隊用青春的激情與汗水書寫服務篇章,在城群村播撒擔當種子,收獲了成長碩果。他們以實際行動彰顯了當代青年在時代浪潮中的責任與情懷,為資助政策與紅色文化的融合發展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力量。
來源:廣東財經大學繁星筑夢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