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瀕危方言保護工作,8月18日,山東大學"弦歌音脈"社會實踐團隊深入語言保護一線,赴煙臺龍口市簸欒村、大田周家村開展方言歌謠專項采集工作。團隊運用智能音頻處理技術,對當地傳統童謠、農耕號子等口頭文化遺產進行系統性記錄與數字化保存,為團隊正在編寫的“方言歌謠數字智能轉換平臺”提供最新訓練數據。
在大田周家村文化活動現場,團隊完整錄制了72歲村民周玉豐演唱的《簸籮轉》童謠。該曲目包含顯著的地域性顫音特征及延長時值音素,為聲學模型研究提供了重要樣本。技術組負責人施澤濤現場部署專業降噪設備,成功分離環境背景音,獲取純凈人聲音頻,并同步進行方言文本轉寫,記錄歌謠中的特殊詞匯及語法結構。

于簸欒村舊址,團隊采集到瀕危農事歌謠《打場號子》。該作品完整呈現膠東半島傳統農業生產場景。歌謠中對于時令的記載更為農耕文化研究提供了活態語言證據。隊伍指導老師張艷芳教授說到:“通過此次對方言歌謠的實時收集,有助于進一步進行人聲分離的工作,為轉換平臺提供最適用于不同地區的訓練數據。”

本次采集的42段高質量音頻已經納入團隊訓練工程數據庫,對于方言歌謠識別引擎的程序編寫也取得階段性進展。大田周家村前村長周衍偉對項目表達的高度的期待:“系統化保存使傳統文化獲得新生機,我們也期待與高校深化文化遺產保護進一步的合作。”
薪火相傳,賡續文脈。“弦歌音脈”將根據調研結果繼續完善方言語音識別AI系統,為瀕危方言的保護貢獻一份力量,也為文脈傳承注入屬于青春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