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3 日至 14 日,蘭州理工大學 “探耕地之基,筑振興之路” 暑期實踐調研團一行 11 人,赴蘭州市榆中縣開展耕地保護與利用現狀調研。團隊通過實地走訪、農戶訪談、調查問卷等形式,深入了解當地耕地面積、種植結構、市場行情等情況,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數據支撐與智力支持。
一、田間地頭尋真章:數據里的耕地密碼
實踐團的首站抵達榆中縣,正值盛夏時節,田間地頭的種田農戶們正忙碌地進行農作物的日常護理、除草、施肥等工作。實踐團隊利用手持GPS邊界定位和無人機攝影技術,對農作物種植情況及土地種植面積、荒蕪地面積進行了詳細的觀測與統計,并結合衛星遙感技術進行對比優化,發現準確率高達91.5%。針對這一情況,調研團隊對荒地主人進行了深入采訪,探討土地荒蕪的原因,并提出了多種可供選擇的解決方案,與農戶們進行了熱烈而友好的討論,現場氣氛活躍融洽。

在夏官營鎮高原夏菜種植區,隊員們發現田間地頭豎立著一塊塊金屬標識牌。這是土壤墑情監測儀,每 15 分鐘更新一次數據。這樣榆中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打開手機 APP,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土壤濕度、pH 值等參數。數據顯示,通過 “物聯網 + 農業” 模式,當地高原夏菜畝均產值較傳統種植提升 40%,年交易量超 60 萬噸,其中 80% 銷往珠三角、長三角地區。
調研發現,榆中縣耕地總面積達 146.94 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 122.48 萬畝。近年來,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已建成 “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 的標準化農田 18.4 萬畝,田間道路通達率提升至 100%。在園子岔鄉,隊員們看到昔日的坡耕地已變成水平梯田,配套的節水灌溉設施讓干旱山區實現 “旱澇保收”。
二、農戶家中話桑麻:土地上的生存智慧
實踐團走進村民的農家小院。墻上掛著的榮譽證書顯示,他的家庭農場連續三年獲評 “縣級示范農場”。“我流轉了 300 畝土地,其中 200 畝種中藥材,100 畝種高原夏菜。” 王大哥翻開賬本,“去年中藥材收入 28 萬元,蔬菜收入 15 萬元,比單打獨斗強多了。”
王大哥的賬本里藏著榆中農業的新趨勢:全縣直接參與中藥材種植、加工的人數超 4000 人,帶動 2000 余戶脫貧戶穩定增收。
不過,農戶們也有自己的煩惱,種植戶曹大哥指著泛黃的當歸苗說:“去年暴雨沖毀了 30 畝地,損失近 10 萬元。” 他的擔憂并非個例 —— 調研顯示,榆中縣因自然災害導致的耕地損毀面積年均達 2000 畝,部分山區仍存在 “靠天吃飯” 現象。實踐團為此專門采集了土壤樣本,計劃回校后進行重金屬含量和肥力分析。
三、振興路上謀新篇:青春力量在行動
調研結束前,實踐團撰寫了《耕地保護與產業升級調研報告》。報告建議:一是推廣 “中藥材 + 高原夏菜” 輪作模式,提高土地復種指數;二是建立耕地質量動態監測網絡,實現 “一地塊一檔案”;三是依托蘭州理工大學科研優勢,在甘草店鎮試點 “光伏農業” 項目,實現 “板上發電、板下種植”。
“我們發現,土地流轉過程中存在合同不規范、農民權益保障不足等問題。” 團隊負責人任新潔展示著厚厚的調研筆記,“下一步,我們計劃開發‘耕地保護數字化平臺’,用區塊鏈技術確保交易透明。”
暮色中,實踐團成員圍坐在夏官營鎮村委會前的空地上,整理著一天的調研數據。遠處的高原夏菜大棚在夕陽下泛著銀光,田間傳來農戶們爽朗的笑聲。這片承載著千年農耕文明的土地,正通過科技賦能與青春力量,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