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清晨6時30分,南京城區仍處于朦朧霧氣中,實踐隊全體成員在安徽工業大學校門口集合,乘坐大巴車前往位于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全程車程約2小時。上午8時30分許,實踐隊抵達目的地,在景區講解員的統一引導下,持預約憑證有序進入陵園區域。
進入陵園后,隊員們沿中軸線開始參觀,核心路線為從博愛坊至祭堂的392級臺階。行進過程中,陽光透過兩側松柏枝葉的縫隙形成斑駁光影,陵園內莊重的環境使隊員們自然放緩腳步,保持安靜有序的參觀狀態。隊員陳俊杰在接受同行記錄人員采訪時表示:“392級臺階不僅是物理層面的攀登,更像是對歷史的逐步靠近,每向上一步,對孫中山先生及近代革命先輩的敬意便加深一分。”
(圖為團隊到達中山陵入口牌坊合影。隊長紀孫寧 攝)
上午9時40分,實踐隊進入中山陵紀念館開展參觀活動。紀念館內通過文物陳列、歷史圖片展示、多媒體講解等多種形式,系統呈現孫中山先生的生平經歷,包括其早年求學、發起辛亥革命、制定《建國大綱》等關鍵人生節點,同時梳理了中國近代史的重要發展脈絡。館內陳列的文物涵蓋孫中山先生使用過的文具、書信手稿、革命時期的旗幟等實物,歷史圖片則記錄了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風貌與重要事件場景,多媒體設備通過視頻、音頻等形式,生動還原了孫中山先生的演講內容與革命活動場景。
參觀過程中,隊員們以小組為單位,有序瀏覽各類展品,不時停下交流討論。隊員紀馮起在參觀后表示:“通過文物、圖片與多媒體的結合,我對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精神內核有了更直觀的理解,既對歷史細節產生了好奇,也為革命先輩的理想與付出感到震撼,同時開始思考作為計算機專業學生,應當承擔怎樣的歷史責任與時代使命。”
(圖為中山陵內孫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題字。隊員紀馮起 攝)
為探尋中山陵景區在愛國主義教育傳播上的“密碼”,實踐隊特意走訪中山陵管理局文教科工作人員。工作人員表示:“這些年,我們通過專題展覽,把歷史故事‘搬’到游客眼前;推出沉浸式講解,讓大家能‘觸摸’到歷史的溫度;開展紅色文化研學課程,帶著孩子們在行走中讀懂愛國。”隊員紀孫寧關注到數字化傳播創新,稱:“景區開通的微信公眾號、視頻號,就像架起時空橋梁。短視頻里,歷史場景‘活’了;互動直播中,年輕人和歷史的距離‘近’了,這種方式太贊!”
(圖為中山陵內孫中山先生“博愛”題字。隊員賈永晉 攝)
在景區入口,隊員們與來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不期而遇。來自甘肅的退休教師李先生談及中山陵,眼神滿是深情:“我年輕時就常來南京,可每次站在中山陵的臺階上,俯瞰這座城市,那些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先輩身影,總會在腦海里打轉,心里的觸動一次比一次深。”游客質樸話語,讓愛國主義教育意義,在實踐隊成員心中愈發清晰——它是跨越年齡、地域的情感共鳴,是刻在國人骨血里的精神傳承。
參觀告一段落,實踐隊圍繞“如何理解愛國主義精神”展開交流討論,同步啟動“寫給孫中山先生的一封信”主題征文活動,隊員們筆尖游走,把參觀震撼、對偉人精神敬仰,以及對民族復興的信心,化作一行行飽含深情的文字。有的隊員用相機定格實踐瞬間,鏡頭里有隊友專注參觀側影、紀念館里珍貴文物,配上文字注解,這些圖文將在后續線上展示與實踐成果匯報中亮相,成為傳播愛國主義精神的微小卻有力的火種,期待點燃更多青年關注歷史、勇擔使命的熱情。
活動收尾總結環節,“愛國主義在當代青年的表達方式”成為討論焦點,隊員們各抒己見,凝聚共識:新時代青年的愛國,該融入學習、科研、志愿服務的點點滴滴,讓家國情懷與個人成長同頻共振。計算機專業的賈永晉稱:“技術強國的路上,我們計算機專業學生不能缺席。未來,我盼著把所學用到人工智能、網絡安全這些國家急需的前沿領域,讓專業力量成為報國底氣!”實踐隊還將參觀感悟凝練成《愛國主義教育在紅色景區的創新傳播策略研究》簡報,計劃提交學校社科競賽平臺,讓實踐收獲進一步沉淀、轉化。
此次“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于安徽工業大學實踐隊而言,是一場與歷史對話的旅程。中山陵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讓隊員們觸摸到歷史的厚重,也讓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在心底蓬勃生長。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漫漫征途中,青年本就是先鋒力量。走進歷史,是為了更好地奔赴未來;汲取先輩精神,是為了更堅定地踏出屬于當代青年的奮進之路。
通訊員 紀孫寧 陳俊杰 包繼壘 蔣元龍 紀馮起 賈永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