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區養老中心周邊盲道調查:整體狀況良好,細節問題仍需關注
老城區養老中心周邊盲道實地調查:主體完好之余 細節短板待補足
7月23日,聚焦老城區養老中心周邊盲道設施的實踐調查正式啟動。該區域作為老年群體集中活動的核心地帶,周邊分布著多家經營多年的早餐店,以及始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居民小區,因老齡化程度較高、年輕人外流較多,日常人流量相對平緩,整體環境呈現出安靜閑適的老城區特質。
盲道主體框架完整 細微磨損藏隱憂
調查范圍覆蓋養老中心周邊500米半徑區域,重點對一段長42米的盲道展開細致勘察。這段盲道沿馬路兩側人行道鋪設,連接著養老中心正門與周邊居民區、公交站點,是老年視障人士日常出行的重要路徑。經現場測量與持續觀察,該盲道主體結構保持完整,未發現被機動車、非機動車或大型雜物長期占用的情況,路面也無明顯斷裂、塌陷等嚴重破損,整體通行條件良好。
然而,在近距離檢查中,仍能發現不容忽視的細節問題:部分路段的盲道凸點因常年踩踏出現輕微磨平現象,原本用于引導方向的凹凸紋路變得模糊,其中靠近早餐店的3處路段尤為明顯,凸點高度較標準值降低約1-2毫米,可能影響視障人士通過觸覺判斷行進方向;另有2處銜接處存在毫米級的高低差,雖肉眼不易察覺,但對依賴盲杖的使用者而言,可能造成行走顛簸。
局部占用成“攔路虎” 通行連續性受影響
沿盲道繼續向周邊延伸調查時,多處局部占用現象逐漸顯現,打破了盲道的通行連續性。早餐店集中的路段問題最為突出:清晨6時至9時,5家早餐店將折疊桌、煤爐、食材筐等物品直接擺放在盲道上,其中一家經營油條、豆漿的攤位甚至占用了近2米寬的盲道區域,迫使行人不得不繞道而行;在與居民小區交界的路段,3處井蓋恰好設置在盲道中央,雖井蓋與路面齊平,但光滑的金屬表面與盲道的凹凸質感形成強烈反差,易對使用者造成判斷干擾。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養老中心東側的小區出入口及臨近的紅綠燈路口,設施建設與盲道的銜接存在明顯疏漏:小區大門的擋車桿底部延伸至盲道邊緣,距離盲道僅15厘米;紅綠燈處的行人等待區護欄,有2處立柱直接“嵌入”盲道線路,導致盲道在此處被迫中斷,形成約3米長的“盲區”,視障人士需在無引導的情況下繞過護欄才能繼續前行。
養老中心負責人表示,周邊居住著不少高齡視障老人,盲道是他們獨立出行的“生命線”。此次調查顯示,盡管區域內盲道主體狀況穩定,但細節處的磨損和局部占用問題,已對特殊群體的出行安全構成潛在威脅。相關部門若能針對性開展修復與整改,將進一步提升老城區適老化設施的完善度,讓“無障礙”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