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網報贛州8月19日電(通訊員 朱天韻) 為響應國家《無障礙環境建設“十四五”實施方案》及江西省“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來自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的“青探無礙”實踐團隊深入贛州市章貢區、南康區、贛縣區等區域,開展“青探無礙,道暖同行”盲道出行專項調查。團隊通過實地測量、數據建模與政策分析,聚焦盲道占道、設計缺陷及維護不足等問題,為構建“無障礙友好城市”提供青年方案。

(圖為江西贛州某街道盲道,破損嚴重。 羅珍 供圖)
實踐團隊以步行街、公園、非機動車店鋪、商品房小區、學校周邊及老城區養老中心等6類典型場景為中心,對30米至42米不等的盲道段進行抽樣調查。數據顯示,盲道占道率最高達60%(學校周邊人行道),最低為5%(公園區域),平均占道率為15.3%;破損類型涵蓋破裂、水泥覆蓋、井蓋占壓、凹凸不平等,其中“非機動車占道”與“井蓋覆蓋”問題最為突出。

(圖為江西贛州某步行街街道盲道上有三個井蓋。 羅珍 供圖)
在某步行街景點,30米盲道中3米被共享自行車占據,占道率達10%,且人行道狹窄導致行人被迫繞行;某非機動車店鋪外,盲道因車輛停放被完全阻斷,破損面積超5.7平方米;某商品房小區內,盲道磨損率高達37.5%,部分區域因長期碾壓已失去觸感標識功能。老城區養老中心周邊雖整體完好,但早餐攤位、井蓋及紅綠燈設施仍造成局部通行障礙。
盲道不是“裝飾品”,而是視障者的“生命線”。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明確要求“盲道應連續、暢通,不得被占用”,江西省2021年出臺的《江西省無障礙環境建設辦法》進一步細化責任主體,強調“城市管理部門需定期巡查盲道設施”。然而,實踐發現,政策落地仍面臨執行主體模糊、處罰力度不足等挑戰。例如,某商業街非機動車占道問題長期存在,但因權責交叉導致整改滯后。
他山之石或可攻玉。日本通過《促進殘疾人等移動便利化法》,要求地方政府每五年更新無障礙地圖,并利用AI技術實時監測盲道占用情況;美國《美國人殘疾法案》(ADA)規定,盲道破損需在48小時內修復,否則將面臨高額罰款。國內部分城市已試點創新技術,如杭州在盲道中嵌入壓力感應燈,夜間觸發語音提示;深圳部分路段采用可升降式井蓋,避免占壓盲道。
政策需要“長牙齒”,技術需要“接地氣”。結合贛州此次調查情況及國內外經驗,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
一、加強管理,針對非機動車占道問題,可合理規劃非機動車停放區域,加大巡查和整治力度,對違規停放行為進行處罰。
二、二、優化設計,在盲道建設中參考國外先進設計理念,根據不同區域的功能特點,科學規劃盲道布局,在轉折點、交叉口等關鍵位置設置特殊標識。
三、定期維護,建立盲道維護長效機制,對破損的盲道及時修復,確保盲道的連續性和安全性。
四、技術賦能,可嘗試引入壓力感應燈、語音導航聯動等技術,提升盲道的使用便捷性和安全性,如在盲道旁安裝語音提示裝置,提示前方路況。
無障礙環境是城市文明的標尺。青年不僅是問題的發現者,更應成為解決方案的推動者。此次調查不僅揭示了盲道建設的現實困境,更展現了青年群體以專業能力參與社會治理的擔當。隨著政策、技術與公眾意識的協同推進,一座“無礙有愛”的城市正在贛州落地生根。
贛江之水奔流不息,青年之志生生不息。當每一塊盲道都成為通向平等的橋梁,當每一次出行都無需“提心吊膽”,這座城市便真正讀懂了“無礙”二字的千鈞重量——那是對生命的尊重,是文明的溫度,更是屬于所有人的、沒有邊界的自由。從步行街的“斷點盲道”到公園的“隱形障礙”,從技術設備的創新應用到制度設計的精準突破,青年以數據為尺、以責任為筆,正在書寫無障礙城市建設的“青年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