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日 星期五
盛夏八月,我懷著對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敬意與好奇,走進了沂蒙腹地費縣的沂蒙泥塑制作技藝傳習所。在這里,每一抔泥土仿佛都藏著生命的故事,在匠人的指尖流轉變幻,最終凝固成承載著歷史瞬間與情感寄托的作品。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沂蒙泥塑不僅是造型的藝術,更凝結著這片土地深厚的人文積淀與樸素的民間智慧。
傳習所的核心人物黃永老師,是位用泥土講述故事的藝術家。自2012年投身泥塑藝術以來,他不僅克服了傳統泥塑在運輸、保存上的諸多難題,還巧妙融入陶藝元素,讓作品的堅固性與藝術表現力都得到提升。工坊里那些形態各異的泥塑,既展現著精湛技藝,也凝聚著他對藝術的執著與創新。
在非遺傳承之路上,黃老師的經歷很有代表性。起初,借助企業集團的支持,沂蒙泥塑在各大展會中大放異彩,贏得不少贊譽與榮譽,墻上的證書便是見證。政府與地方企業的助力,為這門古老技藝的推廣添了力。可隨著外部環境變化,黃老師沒有停下腳步,選擇了自負盈虧的路子,用自己的力量延續著泥土的生命,這既是對技藝的堅守,更是對文化使命的擔當。
面對數字化浪潮,黃老師有著深刻而謹慎的思考。他覺得,網絡與新媒體確實為非遺傳播提供了廣闊舞臺,能讓千里之外的人看到泥塑之美,但更多是推廣作用,無法替代真正的傳承。泥塑藝術中對泥性、塑形、施釉的微妙把握,那些得靠“口傳心授,耳濡目染”才能領悟的精髓,是屏幕和算法傳達不了的。在他看來,非遺的核心在于“人”的傳承,在于匠人精神的薪火相傳,而非單純的技術工具。
這次費縣之行,我不僅領略了沂蒙泥塑的藝術魅力,更觸摸到了非遺傳承的脈搏。黃老師也坦言,如何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這門古老事業,如何利用線上平臺實現更深層次的文化傳播,是當下的時代課題。而他提出的與景區文化展示、企業文化館等跨界合作的構想,為非遺的活態傳承勾勒出了新路徑。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在于適應時代而非固步自封。未來,非遺的數字化轉型和推廣雖有挑戰,但有科技輔助、文化融合,再加上黃永老師這般匠人的不懈努力,古老的泥塑藝術定然能在新時代煥發光彩,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作者:2024級本科生 王國傲
來自單位:山東大學(威海)數學與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