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頭: 大學生網報 宿遷 8月27日電(通訊員 周鈺蓉)
導語: 夏日蟬鳴不斷,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實踐隊的志愿者們帶著對鄉村教育的責任,來到沭陽縣官墩村小學。他們不僅帶來了新穎的英語課,更在探索鄉土文化與世界語言的融合之道,希望這個暑假能為孩子們的成長添力,讓他們在語言學習中更自信。
正文:2025年8月1日一早,官墩村小學迎來了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實踐隊的志愿者們。他們騎著自行車,載著教具和地球儀,走進教室,開始了為期十天的志愿教學活動。這次活動不僅幫孩子們克服了學英語的畏難情緒,還讓他們在學世界語言時,更愛家鄉文化。
字母連鄉物
“‘S’像不像桑樹上的蠶寶寶?”8月3日,周子馨在黑板畫字母問。毛豆立刻模仿蠶的樣子,引得全班笑。這堂“字母具象化”課,把26個英文字母和鄉村事物聯系——“C”是竹筐,“O”是荷葉,“P”是曬谷木叉……為讓字母易懂,志愿者們提前3天走遍村子:去桑蠶合作社拿蠶繭,向老木匠借工具,用教室后墻的蜘蛛網當教具——“蜘蛛織的網像‘W’,它們都在‘work’呢!”孩子們輕松記住“work”這個單詞。
發音融鄉趣
江淮方言里沒有“th”咬舌音,孩子們總把“three”讀成“tree”。8月7日,周子馨帶孩子們到操場,每人發一朵蒲公英:“舌尖碰牙齒,吹飛絨毛——‘three’。”白色絨球飄向空中,孩子們跟著模仿,慢慢掌握了咬舌技巧。“以前總找不到感覺,現在看蒲公英飛就會了!”王浩宇舉著花莖,和同學喊“three,two,one”。情景課上,志愿者用竹竿和葵葉搭“涼亭”,讓孩子們扮演“烏云”“雨滴”和“小動物”。“烏云”追著“雨滴”跑,孩子們舉著葵葉傘躲進“涼亭”,邊跑邊喊“take shelter!”給這個夏天留下了許多歡聲笑語。
文化架橋梁
“中文書信寫‘癸卯年夏’,英文為啥寫‘2025年8月12日’?”跨文化課上,一個同學指著對比圖問。課堂左側是英文書信“2025年8月12日,親愛的湯姆”,右側是中文書信“癸卯年夏,致吾友”。志愿者引導孩子們發現:“英文日期像整齊的隊伍,中文日期像優美的詩句。”
地球儀成了文化交流的載體。孩子們跟著志愿者,手指從希臘滑到中國,把“apple”詞卡貼在雅典,背面畫上家鄉稻穗。“古希臘人認為蘋果象征智慧,咱們的稻穗是滋養生活的智慧呀!”周子馨的話讓孩子們豁然開朗,紛紛在“banana”詞卡背面畫玉米,“orange”詞卡背面畫菱角。世界地圖漸漸被鄉土作物覆蓋,成了一幅獨特的“官墩村世界圖”。
結語: 正如實踐隊在總結中提到的:“語言教育不應是文化的替代,而應是認知的拓展。”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實踐隊在官墩村的探索,證明了鄉村英語教育可以扎根鄉土、連接世界。當英語字母染上稻穗的金黃,當世界語言融入蟬鳴的韻律,鄉村孩子的語言視野定會更加開闊,成長之路也會更有力量。
作者署名: 通訊員 周鈺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