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者深耕昌浦社區(qū) 寓教于樂助兒童全面發(fā)展
電頭:連云港7月12日電(通訊員楊辰昱)
導語:
7月12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社會實踐團隊的志愿者團隊在連云港市昌浦社區(qū)服務中心開展公益活動,通過數學趣味教學、作業(yè)輔導及創(chuàng)意互動,為兒童提供了多樣化的成長平臺,讓教育在輕松氛圍中自然發(fā)生。
正文:
7月12日清晨,朝陽穿過層層疊疊的樹葉,在連云港市昌浦社區(qū)服務中心的院落里投下晃動的光斑。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社會志愿者團隊的2名大學生志愿者,背著裝滿教具的行囊準時出現——這支以“深耕公益教育,助力兒童成長”為核心目標的團隊,此次專為社區(qū)兒童帶來集知識啟蒙與趣味體驗于一體的公益活動,用實際行動踐行志愿服務精神。
剛推開服務中心的大門,早已等候在此的孩子們便像快樂的小鳥般圍攏過來,小腦袋湊在一起打量著志愿者手中的材料袋,清脆的童聲里滿是對未知活動的期待。志愿者們笑著與孩子們打招呼,快速分發(fā)姓名貼、整理活動道具,在一片歡聲笑語中,這場融合功課輔導、思維訓練與趣味互動的公益活動正式啟動。
活動首項是趣味數學課堂,志愿者以《斐波那契數列》為主題,用“兔子家族成長史”串聯(lián)起數字規(guī)律的講解。“一對小兔子長大后,每個月都會生出新的小兔子,大家猜猜半年后會有多少只兔子?”志愿者的提問讓孩子們立刻進入思考狀態(tài),他們跟著志愿者畫出的示意圖,一步步數出每個月的兔子數量,逐漸發(fā)現“1、1、2、3、5、8……”的數列奧秘。“原來數字里藏著這么有趣的規(guī)律!”一名孩子興奮地說,現場的熱烈討論讓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易懂。
隨后的暑假作業(yè)輔導環(huán)節(jié),志愿者們與孩子們一對一交流,耐心解答他們遇到的難題。起初,志愿者習慣用公式推導的方式講解數學題,卻發(fā)現部分孩子眼神迷茫。于是及時調整方法,改用畫圖、舉例等更直觀的方式拆解題目,孩子們緊鎖的眉頭很快舒展開來。“教學不是照搬方法,而是要找到孩子能理解的路徑。”志愿者陸同學深有感觸地說,這種雙向調整讓她對“因材施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午后的趣味活動環(huán)節(jié)分為橡皮泥創(chuàng)作和象棋博弈兩部分。橡皮泥桌前,孩子們徹底釋放想象力,他們沒有局限于常見的動物或食物造型,有的捏出“會跑的數字”,有的塑造出“數列城堡”,還有的用彩泥捏出志愿者講課的場景。志愿者們在一旁靜靜觀察,愈發(fā)體會到“知識是活的,教育也該是活的”——這些彩色橡皮泥不僅是創(chuàng)作工具,更是連接孩子思維與表達的橋梁。
象棋博弈環(huán)節(jié)同樣亮點紛呈。孩子們分成小組對弈,志愿者在旁講解基本規(guī)則,更注重引導他們理解“落子無悔”的責任感與“尊重對手”的包容心。“雖然輸了棋,但我學會了怎么保護‘將’!”一名輸掉比賽的孩子認真地說,臉上沒有失落,反而充滿收獲的喜悅。這種在游戲中自然形成的成長,正是志愿者設計活動時的初衷。
夕陽西下,活動接近尾聲,孩子們拿著自己的橡皮泥作品與志愿者合影,嘰嘰喳喳地分享著一天的收獲。紅心研墨社的志愿者們看著孩子們滿足的笑臉,深深感受到公益服務的價值——它不僅讓孩子們在知識與快樂中度過充實的一天,更讓志愿者們對教育的本質有了新的認知:教育是用真誠與智慧,陪孩子一起發(fā)現世界的多樣與美好。此次活動雖已結束,但這份雙向成長的溫暖記憶,將長久留在每個人心中。
作者署名:通訊員 楊辰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