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時間團隊的志愿者們在連云港市昌浦社區服務中心開展了一場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品格塑造于一體的公益活動,通過創新形式讓教育理念在實踐中落地。
7月12日的清晨,昌浦社區服務中心的院落里樹影婆娑,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社會志愿者團隊的2名大學生如約出現。作為一支由師范專業學生主導的志愿團隊,他們始終以“專業賦能公益,愛心點亮童年”為目標,此次專為社區兒童策劃了融合學科啟蒙與素質培養的一日活動。
“老師來啦!”隨著孩子們的歡呼,志愿者剛進門就被團團圍住。他們手中的教具袋像個魔法盒,引得孩子們踮腳張望。簡單的寒暄后,志愿者迅速分工,一邊擺放數學教具,一邊整理橡皮泥和象棋——這場精心設計的活動,就在這樣熱鬧又有序的氛圍中開啟。據了解,紅心研墨社此次活動聚焦“思維拓展+實踐體驗”,希望讓孩子們在互動中感受學習的多元樂趣。
《斐波那契數列》的課堂上,志愿者沒有直接拋出公式,而是講起了“兔子的秘密”。“如果一對兔子每月生一對,生下來的兔子長大也要生寶寶,那一年后會有多少對呢?”志愿者用卡通貼紙在黑板上演示,孩子們跟著數著“1、1、2、3……”當發現數字規律時,課堂里響起一片“哇”聲。“做題就像猜兔子數量,不止一種辦法哦。”志愿者的話讓孩子們躍躍欲試,紛紛分享自己的思路,思維的火花在互動中不斷碰撞。
作業輔導時的小插曲讓志愿者印象深刻。一名孩子對應用題里的“路程問題”始終不理解,志愿者先是用公式講解,見孩子皺眉,便拿起紙筆畫圖:“你看,小明從家到學校走了500米,再從學校到圖書館走了300米,是不是像兩段線接起來呀?”直觀的圖示讓孩子瞬間開竅,也讓志愿者明白:好的教學,是要找到孩子能聽懂的“語言”。
橡皮泥創作環節徹底釋放了孩子們的天性。沒有模板,沒有要求,孩子們憑著想象肆意創作:有的捏出“會算數列的機器人”,有的捏出“能下象棋的小兔子”,還有的捏出一家人手拉手的樣子。志愿者們在旁拍照記錄,心中感慨:這些作品或許不完美,卻是孩子們最真實的內心世界,而教育的意義,正是守護這份純粹的創造力。
象棋博弈則是另一番景象。孩子們分成幾組對弈,起初有人輸了會耍賴,但在志愿者“下棋像做人,要守規矩”的引導下,漸漸學會了落子無悔。“我雖然輸了,但知道哪里走錯了!”一名小女孩的話讓志愿者欣慰不已——棋盤間的輸贏,早已化作成長的養分。
活動結束時,孩子們把自己的橡皮泥作品送給志愿者作紀念。紅心研墨社的志愿者們看著這些帶著溫度的“禮物”,更加堅定了公益的初心:教育從來不是單向的給予,而是在陪伴中與孩子們共同成長。這場清晨開始的活動,最終以滿滿的收獲落幕,卻在每個人心中留下了溫暖的印記。
作者署名:通訊員 楊辰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