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頭:大學生網報 宿遷 8月27日電(通訊員 周鈺蓉)
導語:蟬鳴陣陣,暑氣蒸騰。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實踐隊的大學生志愿者,懷揣教育熱忱與鄉村牽掛,走進沭陽縣官墩村小學。他們不僅帶來別開生面的英語課程,更致力于探索鄉村語言教育新路徑,讓鄉土文化與世界語言交融碰撞,為孩子們的成長播下自信與探索的種子。
正文:2025年8月1日清晨,官墩村小學的校門被清脆的自行車鈴聲喚醒。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暑期實踐團隊的志愿者們扛著教具箱、抱著地球儀,踏著田埂上的露水走進了校園。這支由12名師生組成的隊伍,將在未來兩周開展以“鄉音融語·童心啟蒙”為主題的英語教育實踐活動。
物趣引字母
8月3日上午的第一堂英語課上,實踐隊隊員周子馨舉起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道流暢的曲線:“大家看這個彎彎的字母'S',像不像咱們村口桑樹上正在蠕動的蠶寶寶?”話音剛落,坐在前排的男孩毛豆立刻蜷起身子,模仿蠶吃桑葉的樣子,引得全班哄堂大笑。這堂別開生面的“字母具象化”課程是實踐隊的創新設計之一。志愿者們將26個英文字母與鄉村生活場景一一對應:“C”是爺爺編的竹筐,“O”是池塘里浮著的荷葉,“P”是曬谷場上的木叉。
為了讓抽象符號更易被感知,志愿者們提前3天走遍了官墩村的田間地頭。他們在桑蠶養殖合作社收集了蛻下的蠶繭,從老木匠家借來了竹編工具,甚至把教室后墻爬滿的蜘蛛網也變成了教具。“看,蜘蛛織的網是不是和字母'W'很像?它們都在努力'work'(工作)呢!”周子馨的比喻讓孩子們瞬間記住了這個單詞。
(圖為實踐隊周子馨出鏡,中國青年網通訊員馬海燕攝)
多感官學發音
方言帶來的發音障礙,一直是鄉村英語教學的“老大難”。官墩村的孩子們說的江淮方言中沒有“th”的咬舌音,經常把“three”讀成“tree”。8月7日的發音課上,周子馨帶著孩子們來到操場,給每人分發了一朵蒲公英。“大家看我的口型,舌尖輕輕碰到牙齒,像這樣把蒲公英的絨毛吹出去——'three'。”她邊說邊示范,白色的絨球隨著氣流飄散,孩子們盯著飛舞的細絮,不自覺地模仿起咬舌的動作。這種多感官參與的教學方式,讓原本枯燥的發音練習變得生動有趣。
8月9日的情景實踐課上,志愿者們用竹竿和葵葉搭起簡易“涼亭”,讓學生們分別扮演“烏云”“雨滴”和“尋找遮蔽處的小動物”。披著黑色麻袋的“烏云”張牙舞爪地追趕戴貓耳發箍的“雨滴”,孩子們舉著自制的葵葉傘在“涼亭”間穿梭,嘴里喊著“take shelter!take shelter!”。通過這種沉浸式體驗,孩子們在游戲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英語短語的用法。
(圖為實踐隊周子馨出鏡,中國青年網通訊員馬海燕攝)
文化架橋梁
“為什么王維寫'紅豆生南國'時,不寫公元742年呢?”8月12日的跨文化課堂上,三年級學生陳諾指著黑板上的中英文書信對比圖發問。這是實踐隊設計的“文化對照”環節:左邊是英文書信“2025年8月12日,親愛的湯姆”,右邊是中文書信“癸卯年夏,致吾友”。志愿者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導孩子們觀察日期格式的差異——“英文像排隊的士兵,中文像斜著站的詩人”。
(圖為實踐隊周子馨出鏡,中國青年網通訊員馬海燕攝)
在地球儀與詞卡結合的環節中,孩子們在志愿者的引導下,用手指從希臘劃過亞歐大陸,把“apple”詞卡貼在雅典的位置,又在背面畫上家鄉的稻穗。“古希臘人把蘋果當智慧果,咱們官墩村的稻穗,是填飽肚子的智慧呀!”周子馨的話讓孩子們恍然大悟,紛紛在“banana”詞卡背面畫玉米,在“orange”詞卡背面畫菱角。世界地圖漸漸被鄉土作物覆蓋,仿佛成了一幅“官墩村的世界”。這些創意課程不僅激發了孩子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更讓他們在認識世界的同時,增強了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
結語:正如周子馨在教案扉頁寫下的:“真正的語言啟蒙不是替換母語,而是建造雙語并行的立交橋。”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實踐隊的官墩村之行,不僅為鄉村英語教育提供了“具象化、生活化、本土化”的范本,更證明了:當英語字母與田埂上的桑蠶共舞,當世界語言與鄉土記憶共鳴,鄉村孩子的語言學習之路,定會走得更穩、更自信。
作者:通訊員 周鈺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