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理工大學"織夢山東,絲旅新生"社會實踐團圍繞生絲、紡絲等絲綢生產核心工藝,在劉舒、王邵芳老師的帶領下,前往淄博大染坊絲綢集團第二工廠開展為期一天的專業實踐。本次實踐以"傳統工藝現代化轉型"為主題,通過實地參觀和現場體驗幾個環節,讓實踐團成員深入了解絲綢制造的完整工藝流程。

在生絲車間,車間技術負責人向實踐團成員詳細講解了生絲工序的技術要點,生絲的質量直接影響后續織造效率和成品質量,企業采用自主研發的智能控制系統,實現了對生絲過程的精準把控。實踐團成員觀察到,企業的現代化生絲設備通過激光傳感器實時監測絲線張力,自動調節生絲速度,與傳統工藝相比,生產效率提升近5倍,瑕疵率控制在0.3%以下。

在紡絲車間的技術負責人的帶領下,實踐團成員看到在寬幅劍桿織機紡絲區,企業購進的意大利進口織造設備幅寬達3.6米,每分鐘投緯超過300次,配合電子提花系統,可以精準織造復雜圖案。同時實踐團成員還注意到,通過物聯網技術,每臺設備都接入了智能監控系統,實時采集運行數據并進行分析優化。企業通過將傳統絲綢工藝與現代智能制造進行結合,并采用數碼提花技術精準還原傳統紋樣,向實踐團成員展示了傳統工藝如何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在隨后的實踐環節,實踐團成員分組進行了工藝體驗。在車間技術負責人的指導下,實踐團成員開始學習設備操作,嘗試設計簡單的提花紋樣以及成品面料的特性展示。這種全方位的實踐模式,讓每個實踐團成員都能從自身角度深入理解絲綢制造的具體細節。


在第二工廠的實地探訪中,實踐團成員們見證了絲綢制造業的華麗轉身。企業創造性地將物聯網感知技術和人工智能算法,與傳統絲綢工藝完美嫁接。這場由智能制造引領的產業變革,正在重新定義這個千年傳統行業的面貌。通過這次實踐活動,實踐團成員們不僅深入了解了絲綢制造的現代化進程,更認識到傳統工藝在當代的創新價值。這種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實踐模式,為培養新時代紡織人才提供了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