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法學院“凈網童行”防治隔空猥褻未成年人社會實踐團隊走訪山東省青州市人民法院,探尋隔空猥褻前置防治之道
近日,山東大學法學院“凈網童行”防治隔空猥褻未成年人社會實踐調研團隊成員走進山東省青州人民法院,與刑庭法官深入交流,圍繞如何防治隔空猥褻未成年人這一重要議題展開座談調研。法官結合司法實踐,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宣傳等多維度剖析問題,為構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屏障提供了深刻思路。
在家庭教育層面,法官強調家庭是未成年人保護的第一道防線。法官指出,猥褻和隔空猥褻未成年人的案件大多發生在管理教育疏忽的家庭環境中。當前部分家長對孩子網絡使用疏于監管,甚至自身沉迷網絡,導致孩子易受不良信息侵擾。他指出,家長需主動學習網絡安全知識,與孩子建立有效溝通,引導其樹立正確網絡認知,同時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明確告知網絡交往的邊界與風險,讓家庭成為孩子抵御網絡侵害的“安全港灣”。
學校教育作為未成年人成長的重要陣地,在防治隔空猥褻中肩負關鍵責任。法官認為,學校應將網絡安全與性教育納入常態化教學體系,逐步糾正青春期孩子對于“性”的避諱和羞恥,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設計分層課程,通過生動案例、互動體驗等方式,幫助學生了解并把握自己的性自主權,讓學生直觀了解隔空猥褻的表現形式與危害后果。此外,學校需建立健全學生心理輔導與危機干預機制,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與家長、司法機關聯動,形成保護閉環,避免傷害擴大。
談及社會宣傳,法官表示,防治隔空猥褻需要全社會形成共識、凝聚合力。他提出,相關部門應加大對網絡平臺的監管力度,壓實平臺主體責任,推動技術手段在識別、攔截不良信息方面的應用,從源頭減少侵害風險。同時,要通過媒體宣傳、社區講座等多種形式,普及相關法律知識與防護技能,破除公眾對“隔空猥褻”的認知盲區,消除受害者及其家庭的“羞恥感”,鼓勵勇敢維權。此外,還需加強對侵害行為的依法嚴懲,以法律威懾警示潛在違法者,營造“零容忍”的社會氛圍。
此次走訪調研為“凈網童行”團隊提供了寶貴的實踐視角,也進一步凸顯了家庭、學校、社會協同發力的重要性。正如法官所言,防治隔空猥褻未成年人是一項系統工程,唯有各方織密保護網絡,才能為未成年人撐起一片清朗的網絡天空,護航其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