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完成的工作:推進實踐階段,知識拓展階段,開展訪談、技藝體驗等實踐 。
調研主題:深耕刻紙文化實踐,從技藝傳承到創新拓展,多維探索文化價
值
當天調研成果概括:近期實踐聚焦刻紙文化傳承實踐與拓展,成果豐富。
實踐階段,針對刻紙技藝傳承者,定制個性化訪談,圍繞 “初心故事”“創
新探索” 等維度,與 3 位老藝人深度交流,同步影像記錄并整理素材,
為后續 “傳承人口述史” 制作儲備內容;拜訪傳承人楊兆群,觀摩作品、
體驗基礎技藝,成員熟悉工具與紙張特性,初窺刻紙創作門徑。知識拓展
階段,通過紀錄片拍攝、分組實踐,成員深入參與刻紙流程,從腳本打磨
到素材采集,再到技藝學習與創作,既掌握刻紙基礎技法,走進東方鹽湖
城紙花陣,刻紙博物館,親身見證刻紙文化的源遠流長,又以“生肖”為
主題進行作品創作,實現理論與實踐融合。系列實踐,讓團隊對刻紙技藝
傳承、創新實踐有深刻認知,積累的創作素材與實踐經驗,為講好刻紙文
化故事、助力傳承創新筑牢根基。


調研時間:8.22
調研地點:在家視頻辦公
計劃完成的工作:結束總結
南京審計大學學子探秘非遺刻紙藝術:在刀鋒與紙韻間觸摸文化根脈 一把刻刀,一方紅紙,千縷紋樣。7月28日,南京審計大學國際聯合審計學院"鏤月裁云"實踐小分隊走進常州市東方鹽湖城紙花陣刻紙博物館,在國家級非遺金壇刻紙的傳承現場,展開了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對話。隊員們以"非遺活化"為研究切口,通過民間調查、技藝實操和數字化記錄,探索傳統手工藝與現代審美的融合路徑。
刻紙博物館里的文化解碼 在館內珍藏的明代《百鳥朝鳳》巨型刻紙前,團隊成員們駐足良久。這幅由12張宣紙拼接而成、需多人協作完成的藝術品,讓00后大學生們直觀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分量。"每一處鏤空線條的弧度都暗含力學原理,古人用最樸素的工具實現了現代激光雕刻都難以復制的精度。"隊員們在筆記本上記錄下觀察心得。
實踐隊特別關注了刻紙技藝的地域特色。金壇刻紙傳承人向隊員們演示了"陰刻"與"陽刻"的技法分野:"北方剪紙粗獷如寫意,我們江南刻紙細膩似工筆。"這種地域文化比較的視角,成為團隊后續撰寫《長三角非遺刻紙技藝譜系研究》的重要素材。
刀尖上的非遺傳承實驗 在體驗環節,隊員們遭遇了意料之外的挑戰。薄如蟬翼的宣紙在刻刀下極易破裂,隊員們發現:"課本上的對稱構圖理論,在實際操作中要兼顧紙張纖維走向。"團隊創新性地采用3D建模軟件還原經典紋樣,通過參數化設計降低新手操作難度,這一嘗試獲得館方技術人員的肯定。
更深刻的觸動來自與民間藝人的交流。82歲的刻紙藝人堅持不用畫稿直接下刀,她告訴大學生:"圖案都在心里,這套功夫我練了六十年。"這句話促使團隊調整調研方向,將"技藝傳承中的隱性知識轉化"列為重點研究課題。
非遺活化的青年視角 實踐隊將現代設計理念注入傳統技藝,創作出融合審計元素的文化衍生品。以校徽為原型設計的刻紙燈飾,嘗試用光影重構非遺的視覺表達。博物館教育主管評價:"年輕人把刻紙從展柜里‘請’到了生活場景,這種轉化正是非遺最需要的。"
夕陽的余暉透過雕花窗欞,在青石板上投下細密的剪紙紋樣。隊員們收拾工具時發現,不知不覺間,每個人的指腹都留下了細小的刻痕——這些深淺不一的印記,或許正是傳統文化在他們身上烙下的最美印記。在刻紙藝術的方寸天地里,這群審計學子正用專業智慧解構文化密碼,以青年創新延續千年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