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魂尋新”實踐隊赴臨沂探訪非遺:觸摸千年匠心,助力文化新生
為探尋非遺文化魅力、追溯傳統文化脈絡,“匠魂尋新”實踐隊前往臨沂及周邊地區,開展了一場深度非遺探訪之旅。隊員們走進社區、古城、故居與博物館,通過與匠人、居民交流,近距離感受非遺底蘊,記錄傳統文化的當代發展軌跡。
實踐隊抵達臨沂后,首站深入當地文化市場與居民社區。街頭采訪中,不同年齡段市民對硯墨文化的認知差異顯著。一位中年市民表示:“現在誰還天天用墨水啊?我兒子寫作業都用水筆”,道出了硯墨遠離日常的現狀;而老年居民則回憶:“小時候看父親用硯臺磨墨寫信,那墨香特別提神,現在想再找那樣的場景可難了”。這些聲音清晰勾勒出硯墨文化從日常用品向文化符號的轉變,也讓隊員們更迫切地想要了解非遺傳承人的故事。
在“晉墨坊”,瑯琊古墨傳承人張蘭波向隊員們講述了瑯琊古墨與硯臺的千年淵源。“好墨配好硯,就像好茶配好壺,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道理。”他指著案臺上的墨錠與硯臺解釋,瑯琊古墨質地細膩溫潤,唯有本地硯臺能讓其充分釋放墨香,寫出“入紙三分”的字跡,這是機器制墨與普通硯臺難以企及的效果。談及制墨工序,張蘭波滿是感慨:“選松煙、調膠、捶打、陰干,一共十幾道工序,一步都不能馬虎。單說陰干,一塊墨錠要晾足三個月,每天都得翻動,既怕潮又怕曬。年輕人覺得麻煩,學不了多久就放棄了。”他坦言,現代書寫工具普及與制墨工作的辛苦,讓這門手藝面臨傳承困境,但“只要還有人認可,就不會讓這松煙香斷了傳承”。
隨后,實踐隊來到臨沂徐公店村,探訪徐公硯非遺傳承人張玉杰的工作室。58歲的張玉杰已從事制硯40年,家族技藝傳承五代,滿是老繭的雙手在雕刻時卻靈活精準。“制硯每一步都是功夫,選石要挑細膩‘石肉’,雕刻得順石紋走才不易裂。”他拿起一方紫金石“荷葉硯”介紹,僅打磨這方硯臺就用了三天,力求實用與美觀兼具。作為傳承人,張玉杰每年都會在古城非遺文化節開設體驗課,教孩子們雕刻硯臺,“老輩說手藝不能斷在咱手里,有孩子上完課纏著要學,這就是希望”。不過,他也坦言,機械化生產的廉價硯臺沖擊著手工市場,“手工耗時久、成本高,選機器制品的人更多,手藝的生存空間在變小”。即便如此,張玉杰仍堅持創新,在傳統硯臺樣式中融入現代審美,“讓年輕人喜歡,手藝才能活下去”。
懷揣對傳統技藝的熱忱與傳承使命,實踐隊還走進臨沂非遺傳承博物館,開啟自主探索實踐。館內琳瑯滿目的非遺展品瞬間吸引隊員目光,郯城木作精美雅致、沂蒙面塑栩栩如生、費縣手繡色彩斑斕,每一件作品都凝聚著先輩的智慧與心血。隊員們圍在展柜前細細端詳,低聲交流對工藝細節的驚嘆;在柳編展示區,大家拿起柳編成品,觸摸著粗糙卻精巧的紋理,想象匠人反復編織的場景,遇到疑惑時便主動查閱館內資料,不放過任何了解非遺知識的機會。
最后,實踐隊走進王羲之故居,在墨香古韻中探尋書法匠心。隊員們漫步洗硯池畔、曬書臺邊,凝視展廳內的《蘭亭序》拓本與歷代書法珍品;輕撫古樸碑刻,在無聲文字中追溯書圣“臨池學書,池水盡墨”的執著;圍坐鵝池旁,對照史料交流書法技藝傳承脈絡,深刻感悟“兼撮眾法,備成一家”的創新精神。
此次臨沂非遺探訪,隊員們不僅深切體會到非遺傳承人的堅守與不易,更領略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們表示,將把此次探訪的故事分享出去,讓更多人了解非遺文化,同時將所學融入實踐,以實際行動助力傳統文化在當代煥發新生,為千年匠心的延續貢獻力量。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