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進武川縣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舊址,實踐隊員仿佛推開了一扇歷史之門。這座被譽為“塞外小延安”的根據地,曾是晉綏抗日戰場的心臟、陜甘寧邊區的北方屏障,更是連接國際反法西斯陣線的“紅色血脈”。在這里,蒙漢兒女以血肉之軀筑起民族長城,書寫了救亡圖存的壯烈史詩。
步入紀念館,一幅黑白照片瞬間擊中隊員們的心:1937年日軍轟炸上;疖嚹险,廢墟中哭泣的孩童蜷縮于斷肢殘骸旁。這凝固的慘痛,揭開了侵略者暴行的冰山一角。展柜中縫滿補丁的八路軍棉襖、銹跡斑斑的馬蹬與電臺,無聲訴說著物資匱乏下的堅韌——戰士們穿著單衣在零下30℃的寒冬行軍,嚼著炒黑豆充饑。最震撼的是戰斗故事:蜈蚣壩伏擊戰中,八路軍僅用25分鐘殲滅日軍80余人,繳獲機槍9挺;雨夜奇襲陶思浩,百名日偽軍在睡夢中潰敗。而比槍炮更鋒利的是民心!支前模范張蘭女為送情報遭酷刑不叛變;村民白生寶肩扛209斤石磨穿越封鎖線支援部隊;張五子夜闖獸徑密布的“鉆天溝”,只為向電臺傳遞敵情……蒙漢百姓與軍隊“松柏根連根,軍民一條心”的民歌,正是這血肉同盟的永恒注腳。
這座曾被日寇三次焚毀又三次重建的“郝區政府”石屋,刻著“不屈”的民族脊梁。革命者埋骨于此,非為讓我們銘記苦難,而是喚醒擔當!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定將“背石磨”的堅韌化為求索動力——學海礪劍,以專業才干筑牢強國根基;躬身實踐,在鄉村振興、民族團結中踐行初心;更要做紅色基因的火炬手,借新媒體讓大青山故事照亮更多心靈。昔年先輩以草鞋丈量救國路,今朝我輩當以奮斗丈量復興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