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浪尋紅跡,艦魂映琴島—紅色琴島隊青島海軍博物館社會實踐紀實
為響應“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號召,在初夏的海風里,我們“紅色琴島隊”——何同學、蘭同學與我(方同學),懷揣著對海軍歷史的敬畏與好奇,走進了青島海軍博物館。這座矗立在黃海之濱的場館,以艦船、武器、文獻為筆,書寫著人民海軍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壯闊史詩。我們為期兩天的社會實踐,便在這“艦與史的對話”中,開啟了一場觸摸初心、感悟使命的紅色之旅。
初入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室外展區那幾艘退役的功勛艦船——“濟南艦”“鷹潭艦”“長城號”潛艇靜靜停泊在港灣,艦體上的銹跡是歲月的勛章,斑駁的漆色里藏著曾經的風浪。我們三人沿著登艦通道踏上“濟南艦”,甲板上的主炮依舊保持著昂揚的姿態,何同學俯身觸摸炮管上的紋路,輕聲感嘆:“這不是冰冷的鋼鐵,是曾守護祖國海疆的‘利劍’啊。”駕駛室里,老式的羅盤、通訊設備整齊排列,蘭同學拿起展柜里的歷史照片對照,發現照片中水兵操作設備的場景與實物幾乎重合,“原來課本里‘海軍初創時期的艱難’,在這里有了最直觀的答案。”
室內展區則像一部立體的“海軍發展史”。從鴉片戰爭時期列強的堅船利炮,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海軍官兵用木船打軍艦的英勇事跡;從第一艘自主研制的導彈驅逐艦,到如今航母編隊遠航的壯闊影像,每一件展品都牽著一段厚重的歷史。在“萬山海戰”展區,我們駐足于一組泛黃的電報手稿前——那是當年指揮員發出的作戰指令,字跡雖模糊,卻能讓人感受到硝煙彌漫中的堅定。我拿出筆記本記錄,何同學則用手機拍下展品說明,蘭同學主動向講解員請教:“當時海軍裝備落后,官兵們是如何憑借勇氣彌補差距的?”講解員笑著回應:“靠的是‘人在艦在,艦亡人亡’的信念,靠的是把每一艘小船都當成‘移動的國土’來守護的決心。”這段對話,讓我們對“精神力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除了觀展學習,我們還主動承擔了部分志愿工作,用行動為紅色文化傳播添一份力。在兒童互動區,何同學發揮工科優勢,用簡單的積木為小朋友搭建“迷你軍艦”,一邊搭一邊講“軍艦如何保護我們的大海”;蘭同學則協助講解員整理宣傳手冊,將散落的資料按歷史時期分類,遇到游客詢問路線,她總能清晰指引;我負責記錄實踐過程,用鏡頭捕捉其他游客的觀展瞬間——有白發老人在“甲午戰爭”展區駐足良久,眼含熱淚;有年輕父母帶著孩子認讀艦船名稱,輕聲講述“強軍夢”的故事。這些畫面讓我們明白,紅色文化的傳承,從來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無數人用真心與行動共同搭建的橋梁。
實踐接近尾聲時,我們三人坐在博物館的觀景臺,望著遠處的黃海海面,聊起各自的感悟。何同學說:“以前總覺得‘國防’離自己很遠,現在才知道,每一個領域的進步,都是在為強軍鋪路——我學的機械專業,未來或許也能為裝備研發出一份力。”蘭同學則計劃把這次實踐的故事講給班級同學聽,“紅色文化不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品’,應該走進課堂、走進生活。”而我最難忘的,是在“海軍英模墻”前看到的一句話:“把青春獻給海疆,把忠誠刻進深藍。”這句話,讓我們讀懂了“艦魂”的含義——那是對祖國的忠誠,對和平的守護,更是一代代中國人“向海而興”的夢想。
兩天的社會實踐雖短,卻在我們心中種下了一顆紅色的種子。青島的海風會吹散旅程的疲憊,但博物館里的艦魂、歷史中的初心,將永遠留在“紅色琴島隊”的記憶里。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我們或許無法像海軍官兵那樣鎮守海疆,但我們可以帶著這份感悟,在各自的領域里腳踏實地、奮勇向前——因為我們知道,每一份平凡的努力,都是在為“強軍夢”“中國夢”添磚加瓦。踏浪尋紅跡的旅程結束了,但傳承紅色基因、書寫青春華章的路,才剛剛開始。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