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軌上的紅色記憶——紅色琴島隊探訪青島膠濟鐵路博物館
海風裹挾著鋼軌的氣息,時間仿佛沿著鐵軌緩緩倒退。我們“紅色琴島隊”——何同學、蘭同學與我(方同學),走進了青島膠濟鐵路博物館,開啟了一場以“鐵路”為主題的紅色社會實踐。這里不僅記錄著膠濟鐵路百年的興衰變遷,也鐫刻著青島乃至中國近代史上不可磨滅的印記。
博物館坐落在膠濟鐵路青島站舊址旁,紅磚外墻與拱形門窗散發著濃郁的德式建筑風情。踏入大門,迎面而來的是一條按比例復原的鐵軌,兩旁陳列著不同年代的信號燈、道岔、鋼軌和老式機車模型。何同學俯下身,仔細觀察一段標有“1904”字樣的鋼軌,“這可是見證了膠濟鐵路通車的‘老前輩’啊!”他的語氣中帶著敬意。
沿著展廳的時間線,我們從19世紀末膠濟鐵路的籌建講起。那時,青島剛被德國租借,鐵路成為列強掠奪山東資源的重要工具。展柜中泛黃的合同文本、德文設計圖紙,以及施工老照片,都在無聲地訴說著那段屈辱的歷史。蘭同學在一幅鐵路勞工的照片前駐足良久,“這些背井離鄉的工人,用血汗鋪就了這條鐵路,卻沒能享受到它帶來的便利。”她的話讓我們陷入沉思。
進入民國時期展區,我們看到了膠濟鐵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的重要作用。作為連接膠東、魯中與濟南的交通命脈,這里曾是兵家必爭之地。展柜中陳列的鐵路工人支援前線的工具、運送物資的照片,以及秘密傳遞情報的鐵路員工事跡,都讓我們對“鐵路人”的愛國精神肅然起敬。我在筆記本上寫下:“鐵路不僅是經濟動脈,更是民族抗爭的生命線。”
新中國成立后,膠濟鐵路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展廳中,從蒸汽機車到內燃機車,再到如今的高速列車,一列列模型展示著中國鐵路技術的飛躍。何同學指著一列“和諧號”模型說:“從時速幾十公里到三百五十公里,這不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國家實力的象征。”在互動體驗區,蘭同學戴上VR眼鏡,體驗了一把“駕駛”高速列車的感覺,“原來司機要在幾秒鐘內做出判斷,真不容易!”
除了參觀,我們還參與了博物館的志愿講解工作。何同學負責向游客介紹蒸汽機車的工作原理,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了“汽缸”“連桿”等專業術語;蘭同學在兒童互動區,教小朋友拼裝簡易鐵路模型;我則協助工作人員整理老照片檔案,將一些模糊的歷史照片進行數字化處理。這些工作雖然簡單,卻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了鐵路文化的魅力。
實踐的最后,我們三人坐在博物館的小廣場上,望著不遠處仍在運行的膠濟鐵路正線,一列動車呼嘯而過。何同學感嘆道:“從蒸汽機車到高速動車,從列強掠奪到自主創新,膠濟鐵路的百年變遷,就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蘭同學則表示,這次實踐讓她對鐵路人的精神有了新的認識:“無論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鐵路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國家的動脈。”
離開博物館時,夕陽的余暉灑在鐵軌上,泛著金色的光芒。這次探訪不僅讓我們了解了膠濟鐵路的歷史,更讓我們感受到了其中蘊含的紅色基因和民族精神。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應當銘記歷史,傳承鐵路人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精神,在自己的學習和工作中,為祖國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鐵軌延伸向遠方,正如我們的青春之路。這次膠濟鐵路博物館的社會實踐,將成為“紅色琴島隊”記憶中一段閃亮的旅程,激勵我們在人生的軌道上,堅定前行,奔向更加廣闊的未來。
如果你需要,我還可以幫你把這篇報告調整成更適合提交的正式格式,包括封面、目錄和實踐心得等部分,這樣會更完整。你要我幫你做嗎?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