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雙職工"家庭普遍面臨暑期子女照護與教育空白問題。江悅府社區作為典型城市居住區,調研顯示83%的6-15歲青少年在暑期處于"教育真空"狀態。本項目響應國家"雙減"政策與《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要求,組建跨學科大學生志愿服務團隊,打造"知行合一"的社區教育生態圈。通過構建"學業支持+素質拓展+文化傳承"三維服務體系,既解決家長現實需求,更致力于培養青少年的社會情感能力(SEL)與終身學習素養,讓暑期成為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黃金窗口期。
面對這一困境,家庭與社會通常采取以下幾種應對方式,但它們均存在明顯的局限性:“隔代看護”模式:雖解決了基本的安全與溫飽問題,但往往在學業輔導、教育理念和精力上難以勝任,且極易導致青少年過度溺愛或沉迷電子產品。“商業托管/夏令營”模式:提供了看護與部分教育功能,但其高昂費用構成經濟門檻,有違教育公平性。且其內容有時同質化嚴重,或淪為“提前教學”的變體,與“雙減”精神背道而馳。“學生自我管理”模式:對學生的自律性要求極高,對于大多數中小學生而言,其效果難以保證。因此,當前市場與社會供給中,缺乏一種既能普惠公益、又能提供高質量素質教育,既能保證安全看護、又能促進全面發展的解決方案。正是基于對上述宏觀背景、微觀痛點的深刻洞察,本項目才具備了強烈的現實意義與創新必要性。要真正破解“暑期困境”,必須探索一條超越家庭個體努力、彌補市場供給缺陷的新路徑。這條路徑的核心在于整合并激活現有社會資源——以高校的智力和人力資源,直接賦能最基層的社區單元,共同為青少年構建一個“家門口”的、充盈的、快樂的暑期成長空間。這不僅是本次實踐的起點,也是我們試圖通過實踐去驗證的核心命題。
本研究以華中農業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在江悅府社區的探索為個案,深入論證了“高校-社區”協同賦能模式作為破解暑期“教育真空”問題的新型解決方案的有效性與創新性。實踐證明,該模式超越了傳統托管服務的局限,通過多種機制的精密設計與協同運作,實現了對社區教育的改善。它不僅回應了“雙職工”家庭的核心痛點,降低了家庭教育成本,更通過三維課程體系與混齡沉浸式教學法,將暑期轉變為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黃金窗口期”。與此同時,大學生志愿者在服務中實現了知識的轉化與能力的淬煉,社區則獲得了可持續的教育服務增量,形成了多方共贏局面。本次實踐是一次具有前瞻性的社會創新實驗,為“雙減”政策背景下如何構建高質量課后及假期服務體系提供了寶貴的基層經驗與可行的實踐路徑。它所驗證的“高校主導、社區支持、家庭參與”的協同育人范式,具備高度的可復制性與推廣潛力,為其他社區與高校開展類似合作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本。展望未來,該模式的長期發展有賴于將其從項目向制度深化。建議通過建立實踐基地、制定志愿者培訓與管理流程,最終使其成為一種穩定的社區公共服務供給,從而為促進教育公平、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持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