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對國內外漁業資源可持續管理與海洋生態保護的理解,2025年7至8月,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五名學生赴日本北海道開展實踐調研,旨在提升專業認知、推動公眾意識,探索藍色資源保護與國際合作的可行路徑。
2025年7月12日至8月25日,在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曹小娟教授與輔導員金慶釗的指導下,由五名水產學院學子組成的“北海道漁業與藍色資源意識實踐調查”團隊,先后于武漢、山東和日本北海道等地,圍繞漁業資源可持續管理與海洋生態保護主題,完成了一系列國內外聯動的實踐調研與科普宣傳活動。
國內預調研階段于7月中至8月初展開,團隊成員分頭行動,通過文獻搜集、線上問卷發布與實地走訪相結合的方式展開系統調研。團隊在武漢中山公園、街道口等人流密集區,以及山東青島的部分社區與漁港,通過線下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公眾認知調研。在武漢及山東多個商業區及社區,開展環保知識訪談與宣講初步調研數據表明,國內公眾對海洋生態問題普遍抱有較高關注,這種關注在近年尤其在年輕群體也升高趨勢,但在系統性認知與參與主動性上仍有提升空間。
同時隊員們還實地走訪了湖北咸寧部分水庫及山東部分養殖海域,與當地漁民、養殖戶及社區居民交流,了解到國內在漁業政策宣傳、生態監測技術與公眾參與機制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大家發現,雖然民眾對海洋環境普遍表示關切,但系統性知識仍較為缺乏,國內參與保護行動的主動性也仍有提高空間。

8月23日,團隊赴日本北海道開展國際實踐。在北海道大學科研團隊的協助下,成員登上調查船參與海洋資源實地考察,系統記錄水質參數、浮游生物種類與密度,并對海面漂浮物、垃圾分布及赤潮現象進行影像采集與樣本分析。

實踐期間,團隊還與北海道大學及當地展開交流,圍繞海洋保護政策、公眾教育及當地漁獲物捕撈及銷售方式進行討論,通過和工廠交流,團隊了解到函館當地漁獲物、特色產物近年來產量急劇下降的現狀,探討了產生該狀況的原因及當地的應對政策,加深了對海洋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理解。

通過此次跨境、跨文化的實踐調研,團隊不僅提升了專業觀察與社會調查能力,更深入理解了海洋生態治理的復雜性與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團隊成員殷瑜霞表示:“這次實踐讓我們跳出課本,真正走到水邊、走上漁船、走進國際語境中去理解海洋生態——它的脆弱與韌性,它的意義與價值,都需要我們更負責地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