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探討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形式,強化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和治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法潤青禾實踐隊圍繞“人工智能技術下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矯治”主題,采取“線上+線下”雙軌模式,扎實開展系列暑期調研活動,推進探索科技賦能未成年人保護的新路徑。
一、多方線上共議:人工智能+未保的跨界對話 法潤青禾實踐隊以線上形式成功舉辦“人工智能技術下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矯治”調研座談會。本次會議邀請了湖北省漢陽區關工委、山西省左權縣人民檢察院、浙江省衢州市人民檢察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司法鑒定與社會治理研究院(基地)等多地實務與學術單位共同參與,圍繞人工智能技術在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與矯治實踐中的應用現狀與發展路徑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
會議伊始,實踐隊成員及法學院碩士研究生肖思言系統匯報了前期調研成果,重點介紹了人工智能技術在未成年人行為預警、分級評估與精準矯治等方面的實踐案例與研究難點。

調研座談過程中,漢陽區關工委辦公室熊主任系統介紹了該區在未成年人不良行為分級矯治方面的實踐經驗。漢陽區關工委有效整合公檢法司等多部門退休干部資源,持續推動“五老育人、關愛、護苗”三大工程落地見效并且先后建立家庭教育指導站、幫教基地、愛心驛站和社區矯正教育基地,為構建多層次、全鏈條的未成年人保護體系提供了漢陽經驗。
左權縣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青婷婷則分享了基層檢察機關在辦理青少年違法犯罪案件和開展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中的創新實踐,重點介紹了“桃花朵朵”未檢團隊融合紅色文化、國防教育及家庭教育資源所構建的“五位一體”幫教體系,強化司法保護與社會支持的有效銜接。
衢州市人民檢察院第六檢察部副主任毛穎曦聚焦智慧未檢建設,介紹了衢州未檢的智能平臺如何通過大數據分析、行為軌跡追蹤和風險預警,實現對未成年人罪錯行為的科學分級和精準干預。此外,衢州未檢還以專門學校為閉環載體,構建“六位一體”矯治體系,助力未成年人順利回歸社會、預防再犯。
最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司法鑒定與社會治理研究院(基地)副院長周凌在總結發言中指出,本次調研旨在引導學生在深入了解實務部門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人工智能技術如何為分級干預機制帶來突破與創新。
他強調,在人工智能語境下,應重點借助人工智能實現矯治項目的動態管理與個性化安排、探索由AI生成符合未成年人認知特點與行為特征的矯治腳本和方案實現精準化和個性化干預,進一步提升矯治工作的科學性與實效性。
本次座談會不僅深化了跨地域、多學科間的對話與合作,也為人工智能技術在未成年人司法保護中的進一步應用提供了實踐基礎,與會單位一致期待未來繼續加強交流,共同探索智慧未檢與未成年人罪錯行為治理的新路徑、新模式。
二、學術與實踐碰撞:高校團隊共話未保創新 法潤青禾實踐隊圍繞“人工智能技術下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矯治”議題舉辦線上交流會,會議匯聚北京師范大學未成年人檢察研究中心團隊、武漢大學“人工智能與數字技術賦能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工作的實踐檢視與優化革新”課題組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多方力量,共同分享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
法潤青禾實踐隊就探索實踐過程展開匯報,詳細闡述了與浙江省衢州市人民檢察院、臺州市三門縣公安局、漢陽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左權縣人民檢察院等實務部門的溝通成效,并為構建AI賦能下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矯治的科學體系提出針對思考。
武漢大學課題組基于調研經驗,分析當前未成年罪錯行為分級干預痛點,更提出以“聯邦學習”技術在不共享原始數據的前提下聯合建模,以破解數據安全與共享難題。最終目標是推動技術力、協同力與共治力融合,構建從被動處置到主動預防的智慧未保新體系。
在訪談交流環節,北京師范大學未成年人檢察研究中心的多位研究人員系統分享了團隊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特別是在人工智能與數字技術應用方面的實踐與思考。
劉穎琪介紹,中心近期的研究重點包括罪錯未成年人分級干預體系以及數字時代網絡環境對未成年人行為的影響與應對。同時,中心也參與涉及新型未成年人罪錯行為防控及保障未成年被害人合法權益等相關研究工作,并就司法解釋及意見的制定提供研究支持。
針對研究所需的跨學科融合思維及整合力,劉瀅溪指出,傳統單一學科教育模式難以有效應對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干預這一高度復雜的系統性挑戰。為此,中心通過推動課程創新,打破學科壁壘,專門開設未成年人司法課程,構建多學科融合的教育模式;同時,深度嵌入司法實踐流程,與檢察機關、公安機關及社會組織建立緊密合作,使學生在實踐參與中系統提升跨學科整合能力。
孫嘯天結合國際趨勢和國內研究成果,介紹了某地公安機關“護苗平臺”和某地檢察院干預審查智能體的實踐經驗,并梳理出人工智能技術在未成年人犯罪預防中的三類主要應用場景:前置預警、風險評估和幫教矯治。
李凡非指出,當前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工作面臨三方面挑戰:一是法律層面存在剛性約束滯后與柔性干預虛化的矛盾,二是家庭防線整體性弱化,三是數字世界的整體挑戰與線下多方支持的碎片化形成對照。她認為,需要從立法與執法、家庭與學校、線下社區與網絡平臺等多層面著手,逐步構建起責任清晰、資源有力保障的協同預防體系。
最后,對于人工智能技術在未成年人犯罪預防中的作用,姚昱汐認為,技術具有潛力但并非萬能,目前仍面臨數據壁壘與隱私保護、過度依賴技術可能帶來的人文關懷不足,以及標準體系和專業人才儲備不足等三方面挑戰,有待進一步探索破解路徑。

本次交流會匯聚了多方智慧,為人工智能技術在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中的應用提供了寶貴思路。與會成員一致認為,只有通過技術賦能、制度保障和人文關懷三者的有機結合,才能構建起科學有效、真正適合國情的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體系,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提供全方位保障。
三、實地探訪調研:三門縣“扶苗”的應用經驗 理論探討之余,法潤青禾實踐隊實地走訪浙江省三門縣公安局,與光和少年成長中心負責人姚警官展開對話,詳細了解人工智能技術在未成年人分級矯治中的實際應用與成效經驗。
姚警官系統介紹了“扶苗”項目依托自主研發的“未成年人成長多跨協同守護系統”,構建AI驅動的分級矯治閉環體系。面對當前未成年人成長環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三門縣摒棄傳統“一刀切”的治理模式,秉持“科學分級、精準幫扶”理念,構建出一套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智慧治理體系,實現對未成年人偏差行為的早識別、早干預、全程跟蹤。

團隊在調研中發現,該平臺整合了公安、教育、民政、社區等多方數據,依托人工智能算法對未成年人行為進行實時分析與動態風險評估,并依據風險等級制定差異化干預策略。從源頭治理出發,三門縣公安局打造浙警智治“扶苗”平臺,實現公安網、政務網、浙政釘、浙里辦四大端口貫通,打破部門壁壘,推動幫教方案智能推送、專業團隊線上組建,做到幫扶全程留痕、異動實時預警,直至未成年人年滿18周歲系統自動脫敏退出,真正實現從“一次性救助”向“全程持續管理”轉變。
實踐隊成員還觀摩了“扶苗”小程序平臺的實操演示,詳細了解客戶端的功能設計及應用情況。此外,團隊還注意到,除依托系統實現數據互聯、為未成年人構建智慧保護網絡外,三門縣公安局還創新推出“1+1+N”線下幫扶團模式,即為每一名幫扶對象配備1名班主任、1名干警及多名專家,通過專屬線上群聊實現家庭、學校、警方實時聯動,形成線上線下協同治理的新格局。
截至目前,“扶苗”項目已吸引542人加入幫扶團隊,累計開展志愿幫扶活動260余場,結對幫扶950人。該模式已在臺州市范圍內推廣,其跨部門協同機制及與省級數據通道對接的先進經驗,也為全國探索未成年人智慧治理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三門樣本”。
四、校園宣講啟新知:AI+法治教育走進武漢六中 2025年8月27日,法潤青禾實踐隊在前期深入調研和交流基礎上,走進武漢市第六中學開展專題宣講活動。此次活動面向師生系統普及了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的法律概念與現實意義,并結合武漢市實際情況,分析了當前分級干預實踐中存在的不足與改進方向,展示AI技術在這一領域的創新應用。
實踐隊主講人重點展示了人工智能在該領域的三方面優勢:精準評估安全風險、科學定制個性化干預方案,以及整合多部門資源形成協同治理機制。并通過向同學們講解洪山區檢察院“秦雨工作室”開發的AI檢察官助理和浙江省“扶苗”項目等典型案例,生動呈現了AI在司法智能化與未成年人保護中的實際應用效果。“扶苗”平臺所采用的事件處置“三閉環機制”尤其引人關注,其高效流轉與多部門協同處置能力,顯著提升了未成年人異常行為的響應與處理效率。
宣講活動現場,六高學子們對AI技術在法律領域的應用表現出濃厚興趣,紛紛就自己關心的問題與實踐隊員交流。老師們也表示,此類普法教育活動緊密結合時代發展,引入科技創新元素,能夠更加有效地提升青少年的法治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此次法潤青禾實踐隊走進校園,不僅傳遞了法律知識和科技理念,更在同學們心中種下了法治意識和自我保護的種子。未來,實踐隊將繼續拓展宣講范圍、優化內容形式,推動“AI+法治”教育走進更多校園,助力構建更加智慧、高效且充滿人文關懷的未成年人保護體系。
五、結語 為期半月的系列調研與宣講活動,不僅是法潤青禾實踐隊對“人工智能+未成年人保護”前沿課題的深入探索,更是高校學術力量與司法實務部門跨界協作、共研共治的一次生動實踐。為來,團隊將繼續深化理論研究、拓展實踐合作,為建設更高水平的未成年人司法保護與社會治理體系貢獻青春智慧與專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