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山有仙 此水有龍
我曾經在貴州六廣河大峽谷的索風營水電站聘用過兩年,其間簡直是生活在一個世外桃源和野生動物的大本營。這個“西電東送”的重點工程索風營發電廠,從開工建設到投產發電至今,一直堅持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同時并舉,把方圓數十里的大峽谷,建成了一個“天然植物園”和“天然動物園”。唐代文學家劉禹錫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我親身感受到這個后工業文明時代的水電工程,山中聚千山之“仙”,水中匯萬水之“龍”。那“仙”就是以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獼猴、藏酋猴為代表的陸生動物;那“龍”就是以國家重點保護的烏江珍稀魚類巖原鯉、白甲魚、中華倒刺鲃、長薄鰍為代表的水生動物。
根據我的深入調查探究,這里的“仙”與“龍”之所以興旺,緣于水電建設者和工作者全新的價值觀。索風營人否定了人類絕對中心論的價值觀念,把自己當成大自然中與其他生物平起平坐的一員,以科學的態度對待自然、改造自然,以“自然之子”“自然之友”的身份,把關心生態環境當成一項義不容辭的道德使命。他們把野生動物當“上帝”,樂于當它們的“仆人”,長期為它們“打工”服務。電站從開工建設起就把“環境保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他們通過招投標,擇優選擇了省內外有名的綠地園林建設公司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實施單位,進行了電站環境影響、水土保持、水生物、陸生物等11個重要項目的建設工作,獲得國家環?偩值姆Q贊。
電站建設施工期間,因建設者的安營扎寨和施工的熱火朝天,將生活在峽谷兩岸的獼猴、藏酋猴“嚇跑”了,使它們背井離鄉,流落他鄉。電站建成后,在這里工作和生活的電力職工以強烈的生態意識十分懷念那些可愛的“朋友”。為請回這些充滿靈性的山中之“仙”,他們可是獻出了十分真誠的情懷,想盡了挽救的辦法。他們選定適合的地點,年年栽種野生果樹,有茅栗、火棘、獼猴桃、柿樹等,并對果樹的成活情況進行跟蹤檢查,對夭折部分及時補栽,F在,庫區已形成兩大片“花果山”。他們又在獼猴、藏酋猴喜歡經;顒拥膮^域修建了兩個固定的投食點,定時投放桃、李、蘋果、玉米、紅薯等食物,以補充猴群的食物需求。心誠則靈,那些“流離失所”的“逃亡”者感受到人類的真心誠意,都陸陸續續返回到昔日的家園。從跟蹤了解的情況來看,獼猴、藏酋猴數量已逐漸增多,猴群陣營在不斷壯大。目前,山林中除了猴群,還有野兔、野貓、野雞、竹雞、錦雞、斑鳩、杜鵑、喜鵲、山雀、蛇類、蟬類、蟲類等等。這些“重返家園”的“活神仙”,“各自為政”,把這片世外桃源鬧騰得生龍活虎。上班路上,不時有猴群相迎;辦公樓的窗前,常有鳥類追來追去,或在樹枝上打情賣俏,讓人心動!
電站建設者經過調查發現,烏江中上游的六廣河共有魚類35種。電站大壩攔截了上下游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的交往,影響了繁殖。為解決這一問題,他們在水庫岸邊修建了一座現代化的魚類增殖放流站,當時是貴州省規模最大、設備技術最先進的魚類人工繁殖放流站。魚池里主要增殖放流巖原鯉、白甲魚、中華倒刺鲃、長薄鰍等烏江珍稀魚類。這座魚類增殖放流站,靜態投資4000萬元,再每年投入動態運行費71.5萬元,增殖放流魚苗10萬余尾,增殖放流期為20年。這不僅有效地保護和發展了珍稀魚類,還改善整了個烏江流域水生生物的生存繁殖狀況,優化了烏江流域的生態環境。
這座水電站不僅沒有“環境欠債”,不存在“生態赤字”,還把六廣河大峽谷建成了一個水電公園。這里的山川已成為人與動物共謀發展的家園。在這片綠色的世界,天藍,地綠,山青,水秀,空氣是“天然氧吧”。山中有“百鳥朝鳳”,“百獸共融”,“蟬鳴蟲唱”,青秀的山林成了“活神仙”的娛樂園;河谷湖泊中除了魚類還有龜類、蛙類、蟹類、野鴨、鴛鴦等。水中只見“魚龍成群”,“蟹蝦共舞”,“鴛鴦嬉水”,但無“泥沙俱下”。在這個真“仙”真“龍”的大本營里,無數野生動物的種族找到自己的生存權利,擁有了自己的“勢力范圍”。
電力職工在這里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2009年9月5日,拉丁美洲七國新聞記者考察團慕名而來,對這里的生態文明建設大加贊賞。他們忙不迭地“咔嚓咔嚓”,把這個后工業文明時代的絕唱捕捉到鏡頭里,帶回去“克隆”。
校園文學推薦
- 老人
- 這篇小說以獨特的視角描繪了上海街頭一位老人的孤獨身影。小說巧妙地利用繁華都市與老人孤獨身影的對比,突顯了老人的獨特性和內心的滄
- 07-31
- 愛在春天里
- 春風夾雜春雨,沐浴千年前的美麗
- 07-30
- 今天,明天
- 曾經痛過的回憶,好像就在眼前
- 07-30
- 風居住的街道
- 夢中的青荷,微微搖曳,搖晃著時光唱的歌。
- 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