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非正式會談》“助人”話題里,我讀懂了善意的分寸
最近,我觀看了一檔備受年輕人喜愛的文化交流節目《非正式會談》,第九季中“最好的幫忙就是不要幫忙?”這一話題引發熱議。這也讓我停下了快進鍵,陷入了久久的思考。
節目里,來自不同國家的嘉賓們沒有停留在“該”或“不該”的二元對立里,而是分享了許多真實又戳心的故事。鐘逸倫提到“幫人要先看清需求”,他舉例說曾主動幫朋友搬宿舍,雖然最后沒搬完所有行李,但朋友那句“有人搭把手就很暖”讓他明白,助人不一定非要“完美結果”,真誠的態度更重要。還有嘉賓聊到曾因“盲目幫忙”反而添亂——比如替同學寫課程報告,卻因不了解對方的學習進度導致作業不合格,這讓我瞬間想起自己的經歷。
在學校里,我們常常會遇到同學尋求幫助,像學業上的問題、生活中的困難等。有時我們出于好心給予幫助,卻可能因為沒有充分了解對方需求,效果不盡如人意。就像有同學幫忙做小組作業,卻因對任務理解不同,反而增加了后續溝通成本。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停止幫助他人,而是要像節目嘉賓所說,更加用心地去幫助。
節目里還有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拒絕無效幫助,不是冷漠,而是對善意的負責。”這讓我意識到,之前總怕“不幫忙會顯得自私”,其實真正的善意,是有分寸、有智慧的。比如現在同學找我幫忙,我會先問“你希望我幫你做什么”“哪里需要重點支持”,反而讓幫忙的效率更高,也減少了不必要的誤會。
這場討論沒有給出標準答案,卻像一面鏡子,照見了我過往助人時的誤區。作為即將踏入社會的學生,我們都想做個“溫暖的人”,但或許更該學會“聰明地溫暖”——不盲目消耗自己,也不辜負別人的期待。未來再遇到需要伸出援手的時刻,我想我會記得這期節目帶來的啟發,讓善意既有溫度,也有分寸。
校園文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