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決定
1928年4月,朱德將軍率領的湘南起義隊伍與毛主席率領的秋收起義隊伍在井崗山順利會師。自此,朱德與毛澤東二人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合作,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朱毛曾一度成為了紅軍的代名詞。他晚年曾這樣評價毛主席:“在很多重大事情上,毛主席的很多決定總是讓很多人不能理解,甚至有很多人反對,但是事情過后,實踐證明他總是對的。”
1935年3月10號凌晨一點,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政委聶榮臻向軍委發來一份“萬急”電報,建議“野戰軍應向打鼓新場前進,消滅駐在西安寨、打鼓新場、三重堰之敵。”基于當時的多種有利條件,林彪、聶榮臻二人建議攻擊打鼓新場。朱德也認為攻占打鼓新場有利于中央紅軍拓展川滇黔邊根據地,而前敵司令部政治委員毛澤東則認為不能打,雙方意見形成了僵持。在此時刻,黨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至關重要。為此,每天召集高級領導人會議進行討論。毛主席針對強敵環飼、立足于紅軍跳出敵軍包圍圈的大局,再次陳述了自己的意見和依據:一是紅軍經過艱苦轉戰,,紅軍的元氣尚未完全恢復;二是打鼓新場附近敵軍實力雄厚,紅軍拼不起;三是戰斗一旦發起,如果不能迅速結束戰斗而反被敵人粘住,恐怕就很難撤退。會議從早上開到了夜里,面對愈來愈多的眾多領導人的反對,為了阻止攻打打鼓新場,毛主席不惜以辭職來進行反對。他說:“你們硬要打,我就不當這個前敵司令部政委,既要我負責,又不聽我的,我不干好了!”最終經過表決,撤掉了毛澤東的職位。后來毛澤東依據事實半夜提馬燈到周恩來那里,叫他把命令暫時晚一點發,周恩來同意了,又一同前往勸說朱德同志。第二天又召開了會議,這才同意停止攻打打鼓新場。
最后事實證明,就像朱德同志說的那樣,毛澤東同志是對的。在歷史的關鍵時刻,他高度保持了戰略頭腦的清醒,審時度勢,把握全局,將自身利益置身于外,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校園文學推薦
- 老人
- 這篇小說以獨特的視角描繪了上海街頭一位老人的孤獨身影。小說巧妙地利用繁華都市與老人孤獨身影的對比,突顯了老人的獨特性和內心的滄
- 07-31
- 愛在春天里
- 春風夾雜春雨,沐浴千年前的美麗
- 07-30
- 今天,明天
- 曾經痛過的回憶,好像就在眼前
- 07-30
- 風居住的街道
- 夢中的青荷,微微搖曳,搖晃著時光唱的歌。
- 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