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大興安嶺
在小學的課文中學到大興安嶺一課,就記在心中,也許是小時候學習不認真,古樹參天的松樹和很大面積是我最初最深對大興安嶺僅有的記憶,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信息及物流的發達,吃到表哥帶來那里的松子和木耳,依然認定松樹是那里的最多樹種。是可以隨手就摘到松子。像新疆的葡萄。也知道那里的野生動物很多,從影視劇知道那里的白樺樹和其他豐富的資源。
大興安嶺的大,自己鍋口大的思維超不出鍋蓋范圍的思想邏輯,想象不出大到什么程度,火車沿途路過加格達奇的區,美麗的塔河縣,再到最北端的漠河市,后來又了解,涵蓋四個區,二個縣和一個縣級市,面積據說達33萬平方公里。而且還出了境,正猶豫要到哪一站時,肌肉記憶細胞發揮功能,去過西藏的墨脫兩次,平時在媒體中看到黑河和俄羅斯互通口岸,可去口岸看看異國風情,觀賞了大興安嶺,運氣好還可以看到北極光,一舉三得,一路上為自己選的路線高興不已。
在火車上的第二天清早,只見火車在叢林呼嘯穿行,樹影梳醒了我,這就是傳說中大興安嶺,樹不粗壯,是白樺樹,我還是很激動,大興安嶺我來了,森林茂密也看不到遠方,火車不時的穿行隧道,出了隧道,看到高高坡上的白樺樹,與藍天白云連接,早晨的陽光就蓬在樹梢上。枝條隨著飛馳的火車把陽光梳出一簾幽夢的光線,灑向各個縫隙,陽光也像似用樹枝當道具在不斷變臉似的,不知道是不是繞山而行,看不清。只能看到火車軌道邊的小河,里面很厚的冰塊,河沿上陽光充足的地方小草發芽了,盡管溫度很低還是擋不住春天的腳步,在歡快的音樂中到達目的地。
上了導游兼司機的小車,(這是旅行的新形式,自家的小車和人一同掛在旅行社,一個人也可以組團)到了高速就走在林海中,路旁邊有兩桶五公斤的油,一桶是油的顏色,一桶是粉色,真不愧是肥沃的東北黑土地,竟然用什么珍奇的植物炸出這樣的油來,走一截又是兩桶油,“這些油為何放路邊,?“哈,這是滅火劑”“我們要去口岸轉一圈,”我說道,“口岸在黑河,這是漠河,離這要有六七百里路,”“啊”,自認為最佳路線,自己把“黑”字忘了記成“漠”字了,后面都是河,換前留后的把墨脫,漠河、黑河。三個混淆了,看來行萬里路是必要的。
“那為何樹這么細,”“這些是八.七火災過后重新栽的,這地方寒冷,長的慢,新中國成立之后大興安嶺可是沒少做貢獻,成立林業局,伐木廠,好些年前都撤了,現在維護生態,首要任務防火護林和發展綠色產業。”聽著就對白樺樹有種心疼的感覺,也敬佩在寒冷的環境中還長得那么挺拔,那么高聳,就是細些。
說著就來到第一個景點九曲十八彎,登上觀景塔,由于這里還是初春,白樺樹在發芽,浩瀚的林海,一片蒼茫中紅褐色的嫩芽劃開天與樹的界限,萬里從中一抹紅,如果再晚來十天,樹木吐出新芽,那欣欣向榮應該是醉了。
一道河流蜿蜒叢林海中穿過,河水因白樺林倒影,或許是土質,也許是河水太深略顯黑而靜,一圈圈魚兒潛躍成文卻波不起浪花,像是不要吵醒誰的夢。
穿越一段白樺林,樹林的空隙長滿映山紅,含苞待放中,再過十來天就會爭奇斗艷,白樺樹挺拔直立長出嫩黃綠葉,中層是白色樹干,在矮一層是火紅的映山紅,地面是松軟的變成肥料的枯枝碎葉,想起那首《北國之春》的歌,只想每個季節都來一次,看看不同季節的。
路兩旁的白樺樹上不遠的距離就掛一個木頭小房子,這是給小松鼠安得家,大雪紛飛的季節,小松鼠通過家里的窗戶觀賞大雪飄飄。
雖沒看到古樹參天的松樹,也沒有看到隨處可見的野生動物,也少了口岸,依然沉醉在大興安嶺的懷抱中。繼續往中國最北的點尋找最北的村莊—北紅村。
校園文學推薦
- 老人
- 這篇小說以獨特的視角描繪了上海街頭一位老人的孤獨身影。小說巧妙地利用繁華都市與老人孤獨身影的對比,突顯了老人的獨特性和內心的滄
- 07-31
- 愛在春天里
- 春風夾雜春雨,沐浴千年前的美麗
- 07-30
- 今天,明天
- 曾經痛過的回憶,好像就在眼前
- 07-30
- 風居住的街道
- 夢中的青荷,微微搖曳,搖晃著時光唱的歌。
- 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