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影
“沒影”,是閩南人對說假話、空話、大話最通俗、最直接的譴責和否定,意思是說根本就沒有這回事。有時還會再添兩字“沒影沒跡”,意思相同,卻說得更透徹。
有一句成語“形影不離”,形象地說明了陽光下的物體必然有影子,盡管一個是實體,另一個虛幻,而兩者卻是同一條根。人走影隨,物移影轉,須臾不可分割。在社會生活中,用形與影的關系,來比喻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密切,或者是來往頻繁,而且到了親密無間的地步。影子的來源其實不只有太陽,燈光同樣可以照出影子來。具有反光功能的物體,同樣也能映照出影子。譬如鏡子,水面,包括酒水。不是有一個成語“杯弓蛇影”,說的是兩個朋友喝酒,掛在墻上的一張弓,恰巧把影子映照在酒杯中,這位老兄竟然誤將弓影當成了蛇,嚇得大病了一場呢!
影子雖然不能真實地反映事物本質,但終歸是有事物的存在,否則絕不會憑空就產生影子。因此,閩南人把那些捏造事實,胡編亂造的東西,譴責為“無影”很符合實際。有一句成語“捕風捉影”,原比喻事物像風的影子一樣難以捉摸。現比喻說話或做事毫無事實根據。還演生出“空穴來風”“疑神疑鬼”等,意思大體相同。通俗的話形容這種人說假話就像吃豆腐沒骨頭,連咀嚼都用不著,一入嘴就呼呼啦啦地下肚了,言其隨便也。對于說假話空話大話的人,閩南人也會用“影子”來敲定,說那種人是“有影說,沒影也說。”這不就是文人常說的“莫須有”嗎!
小時候鄉下沒有電燈,當夜幕降臨,我們兄弟姐妹喜歡聚集在媽媽的房間里。母親有時在煤油燈下做針線活,有時給孩子們講故事,最有趣的是媽媽教我們玩手影兒。開始母親邊說邊表演,耐心地示范幾遍。接下來孩子們伸出雙手,舞動起來,在煤油燈前表演各種影子。道具:一盞煤油燈,后來換了強光的手提燈,一塊白布掛在墻壁上,讓影子映照在白布上。最簡單的是變花孔雀,右手拇指捏著食指,后三指豎起,影子映在白布上,好玩又逼真。換一下手勢:右手四指壓在左手,兩根拇指豎起,左手小手指一張一合就如同栩栩如生的狗頭,一學便會。后來還學些難度大點的,如小花貓、貓頭鷹、小兔子、戴斗笠的農夫等等。晚上這些小表演彌補了寂靜鄉村的夜生活,極大豐富了農村兒童的樂趣。我讀小學五年級時,全校舉行手藝大賽,我也上臺表演,翻轉兩小手,小指相勾,食指緊扣,左手拇指往下壓成了小兔的腳,右手拇指向上翹成了小兔的耳朵,活靈活現的小兔子跳躍在白墻壁上了。頓時陣陣掌聲給了我好大的鼓勵,經評委投票榮獲一等獎呢。其實這就是皮影戲,當時農村閉塞,大家沒看過皮影戲。母親說:“皮影雖然是假的,但你的手技是真的,下了工夫的,做人做事一定要有根有據。”
記住,做人誠信為本,不做假事,不說假話。
校園文學推薦
- 老人
- 這篇小說以獨特的視角描繪了上海街頭一位老人的孤獨身影。小說巧妙地利用繁華都市與老人孤獨身影的對比,突顯了老人的獨特性和內心的滄
- 07-31
- 愛在春天里
- 春風夾雜春雨,沐浴千年前的美麗
- 07-30
- 今天,明天
- 曾經痛過的回憶,好像就在眼前
- 07-30
- 風居住的街道
- 夢中的青荷,微微搖曳,搖晃著時光唱的歌。
- 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