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鎮的香腸
越來越發現,社會在不停向前進步的同時,也在“后退”。比如以前的玉米、地瓜,在農村人眼里,最多也就吃個剛下季的新鮮勁。可現在呢,不分城市鄉村,一年四季都受追捧,煮著吃烤著吃,論個買,還得排隊。比如90年代人人都騎自行車,近幾年家家戶戶都開轎車,自行車幾乎銷聲匿跡了,而今隨著城市公共自行車的興起,被貼上“綠色環保”和“有氧健康”標簽的自行車,重又被人們寵愛和青睞。
如此看來,似乎生活就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一切總歸要回到起始點。作為80后,我既嘗過艱苦年代末尾的“苦”,也趕上了新時代開端的“甜”,所以夾雜在中間,在吃上穿上,就總是有不中不洋的“兩面性”。若混跡在同年代人中,還算勉強看得過去,若和90、00后等站在一起,就顯得格格不入,非常落伍。盡管我才是個剛過了而立之年的人。
前幾天去濟南出差,走高速到了萊蕪車站。休息片刻的功夫,從車站超市穿過時,習慣尋找當地特產的我,突然頭一次主動想去尋找一種食物。說起來,這種食物,如今已經遍地皆是,實在沒有稀罕之處。尤其臨近年底時,家家戶戶都要儲備一些,用來佐餐和招待客人。但在萊蕪,這種食物卻是一種了不起的特產,人人都喜歡。這就是香腸,香腸誰都可以做,可只有出自萊蕪口鎮的香腸才是最正宗,最地道,最香濃的。算起來,我已經七八年沒有吃到了,可那味道還是十分的熟悉。
讀大學時我談了個女朋友,老家就是萊蕪的,正是有了這層特殊關系,我才可以每個學期都能吃上產自口鎮的香腸。知道我喜歡吃,只要回家,她每次必然給我帶回來一些,有時候是4包,多的時候有8包。學生時代手頭并不寬裕,有口鎮香腸的日子,我可以每餐只買2個饅頭,然后大快朵頤一根散發濃郁香氣的香腸。相比現在動輒每餐都要達到的小康標準,那時候一點也不覺得日子有多苦,相反,還很滋潤和滿足。
因附著上這樣一層曖昧的記憶,口鎮香腸走進的不僅是我的味蕾、身體,還占據了大腦的一點存儲空間。
實際上,口鎮香腸好吃,遠不是因為我的一點歲月的烙印而致,而是根系歷史淵源,產生于清朝道光年間,至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用料頗為講究,選用萊蕪豬之瘦肉和小腸,配以砂仁、八角等八種藥材;工藝復雜精湛,經多道工序,使用特制醬油,用心精心制作乃成。是省內外的傳統名吃,享譽四面八方。
沒有讓我失望,車站的超市內真的有包裝華麗的口鎮香腸,且不論這里的價格會貴出多少,如今味道是否已經有了變化,我且買上兩大袋,日后慢慢咀嚼。
校園文學推薦
- 老人
- 這篇小說以獨特的視角描繪了上海街頭一位老人的孤獨身影。小說巧妙地利用繁華都市與老人孤獨身影的對比,突顯了老人的獨特性和內心的滄
- 07-31
- 愛在春天里
- 春風夾雜春雨,沐浴千年前的美麗
- 07-30
- 今天,明天
- 曾經痛過的回憶,好像就在眼前
- 07-30
- 風居住的街道
- 夢中的青荷,微微搖曳,搖晃著時光唱的歌。
- 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