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湖北醫藥學院第四臨床學院“醫”心一意暑期社會實踐隊奔赴襄陽,與裴斌教授展開深度對話。
裴斌,湖北醫藥學院1977級校友,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人。現任襄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細胞治療中心主任、循證醫學中心主任、湖北醫藥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第二層次)人才。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循證醫學分會常務委員兼臨床研究學組副組長,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干細胞研究與應用分會常務理事,青島海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臨床專家。曾任湖北省顯微外科學會、湖北省手外科學會、湖北省整形外科學會、湖北省醫學美學與美容學會副主任委員等職務。他深耕再生醫學研究,在領域內頗具影響力。裴斌以滿腔赤誠,書寫出醫者最純粹的本色。
隊員與裴斌合照
燈啟醫途:命運落筆處
“學醫應該是冥冥之中命運的安排。”裴斌回憶過往時感慨道。彼時高考尚未恢復,由于教育資源極度匱乏,且“讀書無用論”的思潮悄然蔓延,多數人學習熱情不高。但裴斌并沒有隨波逐流,自幼就好強的他,憑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成績在同屆中始終拔尖。高中畢業后,根據當時的政策,裴斌即將動身下鄉勞動。出發前兩天,高中老師特意把他和另外三名同學請到家里,話語里滿是對他們未來的牽掛:“別放棄學習,形勢在慢慢變,讀書是真的能改變命運的。”那時的裴斌雖未完全參透老師話里的深意,卻把叮囑記在了心里。尤其是那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要走出大山,到能與世界交流的地方,才能成就一生的事業。”讓他對未來生出無限憧憬。在下鄉勞動期間,裴斌始終牢記老師的叮囑,在勞動間隙從未間斷過學習。而命運的饋贈總在不經意間降臨——不久后,高考恢復的消息突然傳來。這突如其來的機遇,對于早已做好準備的裴斌而言,正是改變人生的契機。
高考結束后,裴斌開始認真琢磨未來人生的方向。起初他并未考慮醫學專業,填報的前幾個志愿都與醫學無關,但最終兜兜轉轉還是和醫學結了緣。裴家素有“不做良相,便做良醫”的祖訓,再加上他的父母從醫,太爺更是中醫,這樣的家庭氛圍像春雨般浸潤著他的成長。或許,這便是醫學世家血脈里的傳承。“現在想來,學醫真像冥冥之中的安排。”裴斌笑著對隊員們說。就這樣,他走進了當時的同濟醫學院鄖陽分院,沐浴在改革開放的第一縷春風里,正式踏上了學醫路,心里埋下了成為一名良醫的種子。
裴斌工作
刀前之痛:初心覺醒時
然而,裴斌的從醫之路并非坦途。上世紀90年代初,他的醫者生涯剛起步,便被下派到一所小鎮醫院工作。一天上午10時,一位患者因腹痛就診,裴斌診斷其為闌尾炎后,決定當天中午安排手術。在向患者說明病情與手術必要性時,他注意到對方臉色有些僵硬,當時以為是術前緊張,便安慰道:“這只是個小手術,別擔心。”當日中午12時左右,在裴斌短暫離開醫院去吃午飯的間隙,意外發生了——這位患者選擇了自殺,僅留下一封寫給在武漢讀書的孩子的遺書。
停頓片刻,裴斌的聲音帶著一絲沉緩:“那時候我們總習慣站在自己的立場想問題,根本沒觸碰到貧困人家真正的難處。”這場猝不及防的變故,像一塊巨石壓在他心頭——震驚之外,更多的是深深的無力。后來他才知道,患者走上絕路,不過是怕150元的手術費拖垮遠在武漢讀書的孩子。區區150元,竟成了壓垮一條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醫者的責任心與現實的無力感交織著,像潮水般漫過他的胸口,讓他喘不過氣。這件事成了一記響錘,狠狠敲醒了他:“醫術之上,更要有對生命的敬畏。拿起手術刀之前,先要讀懂每一個生命背后的重量。盡全力托住每一個掙扎的靈魂,這才是醫者該有的溫度與底色。”回憶到這里,裴斌的語氣里充滿了遺憾:“對醫生來說,闌尾炎手術不過是舉手之勞,可我當時偏偏沒能幫她跨過那道坎。這么多年了,這件事就像根刺,一直扎在心里,怎么也放不下。”
但這份痛,也愈發堅定了他治病救人的初心。他漸漸明白:“高明的醫生有的從來不止是技術,更多的是對生命的擔當。”精湛的技術能幫患者對抗病魔,而對生命的擔當,才是醫者心中不滅的燈火,讓醫術有了溫度與重量。他也常借此告誡醫學生:“做醫生,得有使命感和責任感,不能太功利,更不能為了逐利而淡忘了初心。要記住,我們的目標就是為了拯救每一位疾病纏身的患者,那種從死神手里搶回生命的成就感,是任何都比不了的。”
裴斌在手術室搶救患者
術追生命:仁心踐行途
這場刻骨銘心的經歷,讓裴斌對醫者的責任與擔當有了痛徹心扉的領悟,也如同一股強勁的推力,讓他愈發堅定了精進醫術、濟世救人的決心。帶著這份勇氣,他一頭扎進醫學的深海,誓要以更精湛的技術托舉起生命的重量。他的心中只有一個執念:“要真正為患者破解難題,實實在在為他們撐起一片天。”為了攻克那些疑難雜癥,他又將目光投向再生醫學這一前沿領域。最終他憑借精湛的細胞治療技術,治療了大量退行性和組織愈合障礙性疾病患者,逆轉了某些組織器官的衰老退變過程。
裴斌至今記得一個讓他印象極深的患者:一個小男孩因爆炸導致腿部重傷,整條腿只剩下肌腱勉強相連。“換作多數治療方案,恐怕只能束手無策。”裴斌回憶道。但他沒有放棄,毅然決定為小男孩量身設計治療方案,而過程遠比預想中艱難。在完成骨骼固定后,團隊發現孩子腿部的軟組織缺損竟達十公分。按照常規療法,腿要被截去十公分。但裴斌沒有氣餒,他帶著團隊反復研討,最終選擇了一個冒險的方案:通過游離皮瓣移植和大量血管移植,一點點重建腿部的組織。當手術成功的那一刻,孩子眼中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光亮。
二十年后的一天,一個年輕身影出現在裴斌面前。他一時沒能認出,對方卻笑著說:“裴叔叔,我走幾步您看看,能不能想起來?”看著年輕人緩慢卻穩健的步伐,裴斌仍有些恍惚,直到對方開口:“我就是當年那個被炸傷腿的小男孩啊!”記憶如潮水般涌來,當年手術臺上那張蒼白的小臉瞬間浮現在眼前。“您看,”年輕人激動地抬了抬腿,“只要不跑太快,根本看不出異樣。”輕松的語氣里滿是對生活的熱忱,讓裴斌心中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暖流。他清晰地感受到,正是自己當年的堅持,才讓這條生命得以掙脫陰霾。這也讓他愈發堅信,醫者救死扶傷的意義,重逾千鈞。
如今,裴斌早已過了退休年紀,卻依舊堅守在臨床一線。他用畢生積累的經驗細心接診每一位患者,耐心指導每一名醫學生。談及未來理想,裴斌表示希望能應用再生醫學技術治療膝骨性關節炎、腰椎退變等更多退行性疾病,補幾塊老年健康生活的短板,實現健康百歲、幸福百年的追求和夢想。
診室里忙碌的身影、手術臺旁專注的眼神,都在默默續寫著一位醫者對生命的擔當。裴斌的半世醫途,是一代醫者守初心、赴使命的縮影,愿這份堅守與赤誠能為后輩立起標桿,照亮更多湖醫藥學子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