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哲學+”實踐團
“井岡情,中國夢”專項實踐在行動
“上井岡,得勝利!讓信仰點亮人生!”對“哲學+”實踐團而言,這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一場青春之約。8月3日至8月11日,蘇州大學10位青年學子在王一成老師的帶領下,赴“中國革命的搖籃”開啟“井岡情,中國夢”專項行動。
從紅色音樂課的壯闊旋律,到“對話革命前輩”訪談教學的潸然淚下,團隊成員在具身體驗中燃燒滿腔熱血,感悟信仰的力量。“要用聽得懂、記得住的方式,把信仰的力量傳承下去。”帶班老師顏麗娟介紹團中央井岡山中心十余載籌辦特色課程的初衷。
“當年革命條件真是艱苦啊!紅軍得有多么頑強的意志力!”“紅軍的一天”傍晚時分,團隊成員一邊跟著紅軍后代編草鞋,一邊感嘆道。這一天,團隊成員跨過“紅軍第一橋”,泥濘的山路沒有阻擋前進的步伐;王一成老師掌勺烹飪,組織同學們自制紅軍餐,在勞動教育中憶苦思甜。
龍江書院內,王一成老師帶領同學們齊坐在老教室內,品經典、悟哲思。“井岡山之所以能成為’革命勝利的起點’,正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有機結合,也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魂脈激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這便是‘實事求是’的智慧!”這堂以辯論探真理的在地教學課,與當年龍江書院紅軍研習班,來了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紅軍對群眾究竟好不好,井岡山老百姓現在過得怎么樣?實踐團以深度訪談解開疑團。“紅軍為我們打土豪、分天地,父輩、祖輩用中草藥給紅軍療傷,這便是軍民魚水情吧!”身為紅軍后代的老爺爺翻著家譜,含淚言道。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退休講解員接受采訪:“如今的講解詞有很多創新之處,其變遷也是時代發展的縮影。要我說,聽黨話革命才能勝利,跟黨走建設才能搞好!”
“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創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的井岡山精神在此段實踐歷程中具象化了。”實踐團負責人成一涵在日記中寫道。弘揚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做偉大信仰的踐行者、傳承人。據悉,“哲學+”實踐團將扎實推進“井岡山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結合’理論發軔研究”課題研究,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吉安實踐提供決策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