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保密防線,傳承紅色基因
當 “筑牢網絡保密防線,傳承紅色保密基因” 的主題橫幅在學習會場展開,當一份份印著保密警示案例的學習材料遞到手中,我仿佛瞬間被拉入一場關于 “守護” 的深刻對話 —— 這場政治理論學習,不僅是知識的補給,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讓我對 “保密” 二字的重量有了遠超以往的認知,內心的觸動如漣漪般層層擴散。
在網絡保密知識安全競答活動中,原本以為 “保密” 離學生生活遙遠的我,被一道道貼近日常的題目敲醒了警鐘。當答題界面彈出 “使用公共 WiFi 傳輸含敏感信息的文件可能導致數據被截獲” 時,我猛然想起上周幫老師整理科研資料時,曾在校園外的咖啡館連接過陌生 WiFi;當看到 “隨意丟棄印有涉密標記的草稿紙屬于違規行為”,才意識到實驗室里偶爾堆積的演算紙,或許藏著未被重視的保密風險。這場競答不再是枯燥的知識考核,而是一場 “沉浸式” 的風險警示 —— 在大數據交織、云存儲普及的今天,網絡保密早已不是專業部門的 “專屬課題”,而是滲透在文件傳輸、密碼設置、設備保管等每一個細節里。我們學到的不僅是 “不點擊陌生鏈接”“不泄露未公開信息” 的具體技能,更領悟到:每一個微小的疏忽,都可能成為信息泄露的 “突破口”,而背后關聯的,或許是國家科研機密、集體利益乃至社會安全,這份 “時時警惕、處處留心” 的意識,從此深深扎根在我心中。
隨后觀看的《守望:紅色保密往事》微紀錄片,更是讓我眼眶發熱、心潮澎湃。鏡頭里,革命先輩們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用最樸素卻最堅定的方式守護著黨的秘密:地下黨員將密信藏在竹筒里,偽裝成挑夫穿行在敵占區的山路間,哪怕遭遇盤查也寧死不吐一字;女交通員把密碼縫在衣角,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始終以 “不知道” 回應所有追問,直至犧牲時,衣角的密碼仍完好無損;邊區的通信兵用方言編創暗號,讓敵人即便截獲電報也無法破譯,用智慧筑起 “無形的保密防線”。這些畫面不再是歷史書中的文字,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用生命踐行 “保密重于生命” 的誓言。他們所處的時代,沒有先進的加密技術,沒有完善的保密制度,卻憑著 “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 的信念,守住了黨和人民的希望。這份 “以生命護秘密” 的紅色保密基因,不是陳列在紀念館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我們血脈中的精神財富 —— 它讓我明白,保密從來不是 “被動遵守”,而是 “主動守護” 的使命,是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都不能丟掉的責任擔當。
緊接著學習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生違紀處分規定》,則讓我從 “歷史感悟” 拉回 “現實踐行”。規定中 “不得擅自復制、傳播校園涉密科研數據”“不得在非涉密設備上存儲學生敏感信息”“不得泄露未公開的教學改革方案” 等條款,清晰勾勒出校園保密工作的 “紅線” 與 “底線”。我忽然想起,實驗室里那些標注著 “內部使用” 的作物育種數據,圖書館里僅限校內查閱的古籍數字化資料,甚至班級里未公示的助學金評審名單,都是需要我們守護的 “秘密”。有同學曾開玩笑說 “學生哪有什么涉密的事”,但此刻我深刻認識到:校園里的保密工作,看似 “微小”,卻是國家保密體系的 “最小單元”;我們遵守的不僅是學校的紀律,更是對 “保守國家秘密” 這一法定義務的踐行。這份 “明規范、守紀律” 的認知,讓我對 “學生身份” 有了新的理解 —— 我們既是知識的學習者,也是保密責任的承擔者。
這場學習結束后,我特意將手機里的陌生 WiFi 全部刪除,把實驗室的涉密資料統一存進學校指定的加密硬盤,還在筆記本上寫下 “保密三問”:傳輸信息前是否確認安全?保管文件時是否符合規范?面對疑問時是否堅守原則?因為我深知,保密工作從來不是 “一次性的學習”,而是 “一輩子的堅守”。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站在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前沿,也站在紅色基因傳承的節點上 —— 既要用學到的網絡保密知識,為自己筑起 “技術防線”,不做信息泄露的 “無心之失者”;更要傳承革命先輩的紅色保密精神,為國家筑起 “精神防線”,爭做秘密安全的 “堅定守護者”。從整理一份文件時的謹慎,到設置一組密碼時的用心,從提醒身邊同學注意保密細節,到主動學習最新的保密法規,每一件 “小事”,都是我們踐行使命的 “實事”。
未來,我會帶著這場學習的收獲,讓 “保密意識” 成為一種習慣,讓 “紅色基因” 成為一種自覺,以青春之我,筑牢網絡保密的 “青春防線”,為維護國家秘密安全,貢獻屬于新時代青年的一份力量。
校園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