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團結,石榴花正艷
“各民族血脈相融,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與發展的歷史根基;各民族信念同向,是中華民族締造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內生動力。”每當讀到這段文字,烏魯木齊求學的時光便會清晰地浮現在眼前——從小學到初中、高中,教室里總坐著來自不同民族的伙伴:哈薩克族同學帶著草原的爽朗,維吾爾族同學有著歌者的熱情,漢族同學藏著細膩的溫暖,一張張笑臉湊在一起,便是最生動的“民族全家福”。
每逢元旦、古爾邦節這樣的日子,教室總會變成歡樂的海洋。有人彈起都塔爾,旋律里滿是西域風情;有人跳起麥西來甫,裙擺飛揚間盡是熱情;大家跟著節奏拍手、合唱,哪怕語言偶有差異,熾熱的笑意也能瞬間消融距離。這場景總讓我想起遠古的篝火旁:人們圍著跳動的火焰起舞,無需過多言語,心與心便在歌舞中緊緊相連——原來這份“以文化心、以情聚心”的團結,早已刻在中華民族的基因里。
如今再望中華大地,石榴花正開得熱烈,層層花瓣緊緊簇擁,恰如“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生動隱喻。在黨的堅強領導下,這份“抱在一起”的力量愈發強勁:我們攜手打贏了彪炳史冊的脫貧攻堅戰,讓邊疆的氈房亮了燈、高原的青稞翻了浪;我們在地震、洪水等災害面前擰成“一股繩”,漢族干部幫牧民轉移牲畜,少數民族同胞為救援人員送熱飯,每一個身影都在詮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中華民族一家親”不再是簡單的話語,而是融入我成長點滴的信仰——是同學間分享的一塊馕、一支筆,是節日里共唱的一首歌、共跳的一支舞,是看到邊疆發展時由衷的自豪,是聽聞團結故事時眼眶的溫熱。
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更該接過這份“團結之炬”。在新的征程上,既要以尊重守護各民族的文化瑰寶,用交流化解隔閡、用理解增進認同;更要以行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把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的洪流——或許是扎根邊疆貢獻專業力量,或許是在日常中傳遞團結溫情,讓每一份青春微光,都能匯聚成“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璀璨星河。
校園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