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蓮心實踐團走進瀏陽市小河鄉田心村黨群服務中心,與村黨總支書記張細蘭展開深入交流,聽她講述田心村從“一夜爆紅”,再到正面臨的發展陣痛,一同探尋如何將流量變“留”量的鄉村振興密碼。
“2021年初,田心村因為魚鱗壩在網上被自媒體拍火了之后,成為了網紅村。”張細蘭回憶道,這個人口才1.6萬人的小山村,一天就涌入了1.6萬游客,“堵車堵到了鄰村!”但基礎設施配套不夠完善,接待能力不足等問題也立刻凸顯出來。
圖為張細蘭書記
面對挑戰,田心村在村集體的帶領下迅速行動。“我們鼓勵家家戶戶打開門做生意!”張細蘭說,村集體帶頭行動,將閑置農房改造成民宿,經營“此‘客’‘鄉’見”店鋪推廣農產品,村民的家常菜端上了游客餐桌,地里的蔬菜變成了創收商品。短短幾年,整個小河鄉的餐飲從5家發展到了25家,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增收。
然而,將“網紅流量”轉化為穩定“留量”的目標,遠比預想中艱難。“有流量沒留量,一直是我們最大的痛點”張細蘭的語氣帶著一絲沉重。盡管田心村擁有引以為傲的“三色”寶貝:作為秋收起義后勤基地的“紅色寶貝”,紅一方面軍后方醫院及50多處革命遺址、擁有世界紀錄的2100余年樹齡的“綠色寶貝”千年羅漢松、以及承載古老技藝的“古色寶貝”木活字印刷展示館,但這些寶貴資源尚未形成強大的且持久的吸引力磁場。
為破解困局,田心村和小河鄉多方嘗試:積極聯絡上級資源、邀請網紅推廣;借助《云上的小店》等熱門綜藝節目擴大知名度;深挖本土特色,聯合成立瀏陽蒸菜研究院,探索將地方美食文化融入旅游體驗……“我們做了很多嘗試,找了很多‘外援’,也自己帶頭干。”張細蘭說,“但效果始終有限。專業的事,需要更專業、更持續的團隊來運營。”她透露,鄉里即將引入專業公司,通過統一平臺整合資源,進行專業化運營,這是小河鄉突破瓶頸做出的又一關鍵性嘗試。
當被問及對小河鄉的發展期望時,張細蘭的話語質樸又熱切:“我大的愿望就是這里越來越好了,發展越來越順,只愿我們田心村的老百姓,家家戶戶的日子都能越過越紅火!” 這個被反復強調的樸素心愿,正是她扎根基層、奮力拼搏的不竭動力。
“張書記的堅持和村子的現實困境,正是我們需要記錄和思考的焦點。”新蓮心實踐團負責人表示。未來,團隊將圍繞小河鄉的“留量突圍”路徑展開深入調研,力求為破解小河鄉“生長陣痛”貢獻青年學子的力量與解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