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鄉村能源低碳轉型,破解村鎮暖炊技術瓶頸,7月23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碳尋鄉野·新質暖萬家”實踐團前往甘肅省榆中縣砂河村開展實地調研。本次實踐以“調研暖炊設備,助力村鎮暖炊能源低碳轉型”為主題,通過入戶走訪、實地勘察、問卷調查等形式,掌握當地暖炊設備使用和新能源應用現狀,探索高效、低碳、環保的能源解決方案,為村鎮能源升級提供依據,同時引導青年以專業技能服務鄉村綠色振興。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砂河村村干部合照(李昊軒攝)
入戶調研:細節中洞察傳統暖炊現狀
為深挖鄉村暖炊實情,實踐團足跡遍及村民院落與鄉村公共區域,系統記錄暖炊設施使用現狀。在調研過程中,村支書向實踐團詳細介紹了傳統“鐵炕”的結構特點,特別指出“裸露在外”的添柴口:“這就是鄉親們冬季取暖的‘熱源命門’,但這種設計也有很多弊端,比如添柴只能從外添、夜晚保溫效果差、時間久了爐灰堆積會嚴重影響取暖溫度。”這一設計讓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傳統采暖方式的不便:凜冽寒風中,村民深夜起身添柴、反復被寒意侵襲的場景,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痛點。而探索如何立足當地氣候與資源稟賦,優化現有采暖模式,成為擺在實踐團面前的現實課題。


圖為實踐團成員觀察、記錄傳統采暖設備“鐵炕”(李昊軒攝)
為此,實踐團創新采用“一戶一檔”精細化調研模式,全面建檔記錄村民家中采暖炊事設備詳情。通過專業問卷與科普手冊“雙管齊下”,精準捕捉村鎮暖炊痛點,同步普及實用節能知識。走訪中,成員們聚焦暖炊設備使用年限、燃料類型、日均能耗及實際效果等核心指標,耐心傾聽村民心聲,詳實記錄設備運行中的具體問題,為后續深度研究與方案制定夯實了可靠的數據基礎。


圖為實踐團成員記錄的村民炊事設備(李昊軒攝)
現狀分析:新能源推廣與減排需求
入戶調研中,實踐團同步推進新能源暖炊設備的科普宣傳工作。實踐團成員發揮專業所長,以“政策解讀+技術講解+案例分析”三位一體的方式,向村民系統介紹了新型暖炊設備的技術優勢、政府扶持政策及使用規范,并重點解讀了當前“設備購置補貼+運行費用補貼”的政策紅利,通過深入淺出的宣講和實例演示,村民對新型設備的節能效益、環保優勢以及長期經濟性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
在農戶張大娘家,實踐團詳細采集了政府補貼的空氣能暖風機、入戶型太陽能電暖器等新能源設備的運行參數。然而,張大娘反饋的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受限于設備操作知識不足、門窗材質與房屋結構導致的采暖覆蓋不均、以及電費難以精準估算等問題,這些新型設備的實際效能卻“大打折扣”。因此,實踐團敏銳意識到,新能源設備在村鎮的推廣普及,亟需突破“技術適配性弱、用戶認知不足、配套支持滯后”等多重瓶頸,方能真正釋放其惠民潛力。


圖為實踐團成員調研新能源采暖設備使用情況(李昊軒攝)
“光靠用電是不夠的,冬天還是得用爐子燒點煤。”通過對多戶村民的調研,實踐團成員了解并發現了核心問題:砂河村普遍采用“電力取暖為主、燃煤補充為輔”的模式,每年需采暖期長達五個月。盡管部分新型采暖設備可將冬季室內溫度達到平均18℃,但仍需加入煤炭的補充使用才能基本滿足村民的取暖需求。因此,疊加的電費與燃煤支出,成為村民普遍關切的“用暖負擔”。實踐團將聚焦能源成本優化與清潔技術適配性提升,為后續精準推廣高性價比、低運行成本的清潔采暖方案提供關鍵數據支撐。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村民交談畫面(李昊軒攝)
本次調研活動直擊村鎮暖炊能源痛點,以實地走訪、實情記錄、實效分析的“三實”工作法全面把脈鄉村能源現狀。實踐團成員深入灶臺炕頭,通過問需求痛點、看設備工況、算能耗成本“一看二問三測算”的調研方式,系統梳理出傳統采暖高能耗、高排放、高成本的問題,精準捕捉到農戶對易操作、易維護、易負擔的新型暖炊設備的迫切需求。
“唯有扎實調研方能破解難題,讓研究成果溫暖百姓炕頭!”實踐團成員在調研日志中寫下心聲。通過本次調研不僅全景式掌握了當地暖炊現狀,更淬煉了團隊以科技之力驅散民生寒意、提升民生溫度的堅定信念。本次實踐不僅為后續研發適農時、適農需、適農用的“一體化”暖炊設備提供了數據支撐,更以青年智慧賦能鄉村能源結構調整,為繪就“雙碳”背景下的鄉村振興新圖景注入機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