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蓮心實踐團走進瀏陽市小河鄉木活字印刷展示館,與“益興堂”木活字印刷坊第五代傳承人吳漢涌展開深度對話,在墨香與木紋的交織中,觸摸千年非遺的當代脈動。
“木活字印刷術是北宋時期畢昇所創,經過長期發展逐漸形成了雕刻字模、撿字、排版、印刷這一套完整的產業體系。”吳漢涌向實踐團成員詳細介紹了木活字印刷技術的悠久歷史與發展歷程。
圖為吳漢涌接受采訪圖片
“順著梨木紋理下刀才能讓字跡挺括,山泉水調的松煙墨才能暈染出層次。”吳漢涌邊演示雕刻邊給成員們講解,三十年功力凝聚在指尖。用棕毛刷將調制好的松煙墨均勻涂抹在印板上,覆上宣紙,用棕耙按壓,手腕輕轉間,杜牧的《山行》在宣紙上清晰浮現。“原來這就是木活字印刷的真容,太神奇了!”實踐團成員岑敬哲忍不住發出驚嘆。
圖為吳漢涌正在展示木活字印刷拓印技藝
作為湘贛邊文旅融合的亮眼名片,瀏陽木活字印刷術的傳承之路彰顯著非遺保護的時代價值。從2018年被列入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到2024年升格為湖南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小河鄉展示館珍藏的8萬個梨木字模,既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化自信的物質載體。曾經的木活字印刷術主要是用于修繕族譜,而現在,中式婚書、名人肖像、地方宣傳……木活字印刷術的身影出現在更多場合,自2020年開館以來,小河鄉木活字印刷展示館以活態展演、研學體驗為紐帶,累計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讓非遺從博物館走向生活場景,更成為激活鄉村振興的文化引擎,書寫出“非遺賦能鄉村”的鮮活樣本。
“這次調研讓我們真切看到,非遺活態傳承正是鄉村振興的文化密碼,小河鄉借文旅融合拓寬發展之路,讓鄉村振興兼具‘顏值’與‘氣質’。”新蓮心實踐團負責人表示,未來,團隊將立足新聞傳播專業所長,以“短視頻+非遺”“Plog+非遺”等年輕化傳播矩陣,用青春視角解碼木活字印刷的當代價值,讓千年活字“活”在當下,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文化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