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學力學與光電物理學院“蒙洼蓄洪區青春建功團”社會實踐團隊,深入安徽省阜南縣王家壩鎮,開展專題調研與社會服務,在治水工程與田間地頭感悟“王家壩精神”,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團隊首站抵達鄭臺孜莊臺開展入戶調研,向村民發放問卷,深入了解“王家壩治理模式”的基層實踐。在鄭臺孜莊臺史館,隊員們走訪曾參與抗洪的英雄,聆聽驚心動魄的守護故事。“當時就想著保護身后的家和人,這是責任。”老英雄樸實的話語傳遞出深厚的家國情懷,讓學子們切身感受到“王家壩精神”中顧全大局的奉獻力量。
采訪當地抗洪英雄(攝影:王立夫,王子璇)
實踐團隊面向當地兒童舉辦“防洪防汛”安全講座。通過宣傳手冊與趣味問答,生動普及洪澇災害避險自救知識,提升孩子們的應急能力。
“防洪防汛”安全講座(攝影:王立夫,王子璇)
實踐聚焦鄉村振興。團隊深入王家壩鎮芡實種植基地,與種植戶面對面交流,系統調研從選種育苗到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調研顯示,芡實產業效益顯著,畝均收入遠超傳統作物,已成為致富“金鑰匙”。“種芡實后,收入翻番,日子越過越好了!”種植戶喜悅的分享印證了特色農業的蓬勃生機。隊員們走村入戶,圍繞特色農業發展廣泛征集村民意見,發放問卷,為產業可持續發展和政策優化匯聚民智。
團隊成員與特色農業種植人員交流(攝影:王立夫,王子璇)
團隊隨后奔赴“千里淮河第一閘”——王家壩閘。閘管所技術負責人詳細講解了水閘構造、功能原理及汛期調度決策流程。隊員們實地觀察閘控中心運作,深刻體會到“閘下毫厘”間守護淮河安瀾的技術與責任擔當。
王家壩閘前合影(攝影:王立夫,王子璇)
實踐尾聲,團隊懷著崇敬之心參觀王家壩抗洪紀念館。從1954年首次大規模抗洪的影像,到驚心動魄的救災實物,一段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將隊員們帶回眾志成城的歲月。講解員深情的敘述,讓“不畏艱險的拼搏”與“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內核深深烙印在心中。隊員們駐足凝思,自發交流,決心將這份精神薪火相傳。
實踐隊員躬身實踐,收獲豐盈。他們既以青年視角探析了水閘科技安瀾與芡實產業興農的雙重密碼,為基層發展建言;更在抗洪史詩與英雄壯舉中汲取了磅礴的精神力量。隊員們表示,必將以“王家壩精神”為燈塔,將青春汗水揮灑在鄉村振興與民族復興的壯闊征程中,書寫新時代的奮斗答卷。
指導老師:朱浩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