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深入了解地方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青年學子對傳統工藝的認識與興趣,2025年7月3日上午,安徽理工大學土木建筑學院“寥花知行”志愿服務隊走進百家廟村,開展以“探尋非遺·守護徽磚”為主題的實踐調研活動。通過實地走訪遺址、參觀博物館、采訪非遺傳承人等形式,隊員們沉浸式感受徽磚文化的歷史沉淀與匠心傳承,進一步激發了對傳統文化守護與創新的責任意識。
墟窯訪古磚 溯源工藝根
實踐活動的第一站,志愿者們來到了位于百家廟村的徽磚遺址。這片古老而靜謐的土地,曾是徽磚燒制的重要產地,殘存的磚窯與歷史遺跡訴說著過往的繁盛。志愿者們仔細觀察遺址中留存的磚雕圖案與工藝痕跡,在細微處感受到徽派建筑背后所依托的精湛技藝與文化底蘊。一塊塊厚重斑駁的古磚,不僅是建筑材料,更是一段段歷史的載體,使人肅然起敬。
古磚照片展示
館閣賞磚藝 感悟匠人心
離開遺址,隊員們走進了皖南徽磚博物館,繼續展開更系統、深入的文化探索。館內收藏了大量不同時期、不同工藝風格的徽磚實物,從簡潔樸實的日常磚雕到精美繁復的宗祠用磚,再到藏有豐富徽磚的窯爐,每一件展品都承載著徽州人民的智慧和美學追求。負責人黃師傅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帶領大家逐一欣賞展品,詳細介紹了徽磚的制作流程、藝術風格演變以及其在徽派建筑中的重要作用,使大家對這一傳統工藝有了更為全面的了解。
傳承人黃師傅在向志愿隊講解徽磚建筑
在參觀過程中,隊員代表采訪了從事磚雕工藝多年的黃師傅。黃師傅言語樸實卻充滿熱情地講道:“我高中畢業后便到浙江跟著師傅學手藝,剛開始只是為了謀生,后來便愛上了這些精美的磚瓦,決定把這門技藝傳下去,我不舍得這些精致的磚瓦被人們遺忘”。對于百家廟村的徽磚特色,黃師傅自豪地說:“這里的磚雕講究布局精妙、線條流暢,最講‘神韻’二字,哪怕是一枚窗欞磚,也有說不盡的講究。”談及傳承困難,他坦言:“年輕人不愿吃這個苦,愿意來學的不多。再加上好的磚土也難找,只能一點點摸索。”對于吸引青年關注非遺的方式,黃師傅提出:“可以多搞一些體驗活動,也可以結合新媒體宣傳,或者設計文創產品,把老手藝變得‘潮’起來。”一次訪談,一段心聲,隊員們不僅收獲了知識,更感受到一位手藝人對于傳統文化堅守與熱愛的真摯情感。
志愿隊與黃師傅的合影
鄉野謀新篇 共織傳承網
活動最后,志愿者們來到百家廟村村委會,與當地負責人張書記進行了深入交流,了解村莊近年來在非遺保護方面的實踐經驗與探索成果。張書記介紹道:“村里一直把非遺文化當作鄉村發展的寶貴資源來保護,尤其是徽磚,我們投入專門資金修繕了舊磚窯,建立博物館,并引導村民參與其中。”他還提到:“我們嘗試將徽磚文化融入鄉村旅游路線,比如打造‘非遺研學營’、舉辦徽磚雕刻體驗活動等,這些項目很受歡迎,也為村民帶來了收益。”在非遺人才培養方面,張書記表示:“我們正和高校合作建立實踐基地,也計劃推出師徒帶教機制,鼓勵年輕人加入。”關于非遺宣傳,他建議:“除了傳統媒體宣傳,還可以依托短視頻平臺、公眾號等,讓更多人看見這門藝術背后的故事。”
志愿者代表與張書記進行采訪交流
踏訪磚韻之路,傳承文化之光
青磚黛瓦藏密碼,徽磚文化探訪中,志愿者用腳步探尋非遺脈絡,以對話傾聽匠人心聲。穿梭窯坊磚墻,既領略 “聲如磬、明如鏡” 的工藝精妙,也直面傳統技藝的傳承困境。這場沉浸式體驗,讓參與者讀懂非遺文明。大家深知傳統文化是民族血脈中的精神基因,唯有以開放胸懷打破認知邊界,用躬身實踐搭建傳承橋梁,方能讓古老技藝煥新。歲月流轉,非遺傳承的火炬代代相傳。青年恰似星火,肩負賡續文明、創新發展的使命。當青春與文化交融,必能照亮非遺保護之路,讓傳統文化綻放華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