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在渭運社區(qū)黨員服務(wù)中心的工作人員的帶領(lǐng)下,我們開啟了一場溫暖人心的紅色之旅。從守護村民健康的義診現(xiàn)場出發(fā),到夯實黨團根基的紅色陣地,我們循著黨群的連心橋,走進了各位黨員前輩的家中。
每推開一扇門,都遇見一段溫暖的故事。他們用布滿歲月痕跡的雙手,為我們翻開一頁頁厚重的黨史篇章。那些泛黃的相片、珍藏的獎?wù)拢荚谠V說著永不褪色的信仰。
紅色印記里的堅守與傳承
趙玉珍同志所在社區(qū)整潔的巷道(郭周怡 攝) 我們走進了一個承載著歲月痕跡的老舊小區(qū)。斑駁的墻體和整潔的巷道在這里形成鮮明對比,而這變化的背后,是一位老黨員數(shù)年如一日的堅守。
我們的前輩趙玉珍同志的身影總是最早出現(xiàn)在巷口。晨曦微露時,她已拿著掃帚開始一天的清掃;烈日當(dāng)空時,她蹲在地上一點點鏟除頑固污漬;暮色降臨時,她還在整理巷角的雜物。這把用了多年的掃帚,見證了她日復(fù)一日的堅持。 他說“黨員就是要帶頭干。”漸漸地,巷子里的居民們從觀望到加入,從被動到主動。有人開始自覺維護門前衛(wèi)生,有人主動栽種綠植,還有人組織起周末大掃除。一把掃帚帶動了整個巷道的改變,一位黨員喚醒了居民共建家園的熱情。
紅色記憶中的赤誠與初心
同長惠同志家中的毛澤東畫像(張園 攝) 走進黨員同長惠同志簡樸的家中,時光仿佛在這里放慢了腳步。客廳正中央懸掛著一幅素描的毛澤東畫像,在午后的陽光下顯得格外莊重。這幅珍貴的畫作是他在青島當(dāng)兵時戰(zhàn)友所贈,陪伴他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風(fēng)雨歷程。 書架上整齊陳列著《梁家河》《習(xí)近平談治國理政》《習(xí)仲勛傳》等紅色經(jīng)典,每一本都被翻閱得起了毛邊,也彰顯著主人對這些書籍的珍視與熱愛。
紅色書籍(周敏 攝) 這一切,不僅僅是家中的陳設(shè),更是一位老黨員用一生守護的赤誠初心。正如他在筆記本上所寫:“紅色基因不僅要珍藏在書本里,更要流淌在血脈中。”
紅色薪火中的接力與綻放
李廣成同志為同學(xué)們展示其與部隊官兵合影(王怡婷 攝) 我們走進革命前輩李廣成同志家中:李廣成前輩入伍七年,原單位為中央警衛(wèi)團。曾獲“營級英雄模范”多次被請回原單位為部隊官兵講解愛國主義思想及模范事跡,多次在國慶期間被邀請至北京觀看升旗儀式,他說道“一日從軍,終身受益;一日為兵,終身是兵。”深刻詮釋了屬于軍人的崇高品格,這樣的軍人品格,同樣激勵著新時代的共產(chǎn)黨員。他寄予我們新時代黨員要以腳踏實地的作風(fēng),在各自崗位上踐行'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的職業(yè)精神,力戒好高騖遠,始終立足本職、埋頭苦干,用實實在在的工作業(yè)績彰顯共產(chǎn)黨員的使命擔(dān)當(dāng)。
黨員同志們與志愿者合照(王怡婷 攝) 風(fēng)旗獵獵,潮涌奔騰。在這場短暫而珍貴的交錯中,我們觸摸到了紅色血脈的溫度。當(dāng)夕陽西沉,潮聲漸息,我們以最誠摯的敬意告別。這不僅是次走訪,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讓新時代的我們,在紅色基因的傳承中汲取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