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弋涇行實踐團云嶺鎮探秘:解碼鐵軍精神密碼 點燃鄉村振興紅引擎
發布時間:2025-07-04 閱讀:
2025 年 7 月 3 日,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 “紅弋涇行” 實踐團走進涇縣云嶺鎮,在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開啟紅色研學,并以 “紅色基因如何賦能鄉村振興” 為命題展開就業調研。這場穿越時空的精神對話,正讓革命年代的鐵血擔當轉化為當代鄉村的發展動能。
青磚里的革命記憶
云嶺鎮新四軍軍部舊址的青磚灰瓦間,每道磚縫都嵌著紅色密碼。實踐團成員跟隨講解員的腳步,觸摸 1938 年新四軍進駐云嶺時的歷史肌理:玻璃展柜中,漢陽造步槍的膛線里仿佛還留著皖南事變的硝煙;補丁摞補丁的軍裝針腳間,縫著軍民共織的生存智慧;泛黃電文手稿上,“保衛皖南” 的筆觸依然透著鐵血決心。在軍部大會堂舊址,全息投影還原的 1939 年黨代會場景中,“抗戰到底” 的聲浪穿過 86 年光陰,讓成員們真切感悟 “鐵軍精神” 中聽黨指揮的信仰內核。
田壟上的振興探問
研學結束后,團隊帶著 “紅色文旅能否成為就業孵化器” 的思考深入調研。在云嶺老街 “新四軍記憶” 民宿,老板展示著用戰地故事開發的 “戰壕餐” 菜單;田間地頭,手工藝人將紅軍草鞋改良為文創產品;村部會議室里,鎮勞保所負責人翻開就業臺賬:“紅色旅游 + 生態農業” 已創造 327 個崗位,8 名退役軍人依托紅色資源創業。72 歲退伍軍人陳大爺的民宿墻上,新四軍老照片與游客打卡照交相輝映:“講好老故事,就能端穩新飯碗。” 調研中,團隊發放問卷 520 份,聚焦 “紅色技能培訓缺口”“文創人才儲備” 等 6 大問題,形成 486 份有效數據。
從舊址到新程的精神接力
“軍部舊址的煤油燈與民宿的霓虹燈,都是為人民謀幸福的火種。” 實踐團在調研報告中寫道。基于 1.2 萬字訪談實錄,團隊與鎮黨委達成三項共識:開發 “鐵軍急救課”,將戰場救護知識轉化為文旅從業者技能;設計 “云嶺紅醫” 研學路線,串聯舊址參觀與田間義診;培育 “紅色創客” 計劃,扶持青年用數字技術活化革命文物。當實踐團離開時,夕陽為軍部舊址的飛檐鑲上金邊,不遠處的稻田里,農婦們正用印著新四軍徽章的竹籃采收蓮蓬 —— 這幅歷史與現實交織的畫面,恰是紅色基因永續傳承的生動注腳。
(撰稿人:郭瑤 楊露)
作者: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臨床醫學系 紅弋涇行暑期社會實踐團 楊露、郭瑤 來源: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臨床醫學系 紅弋涇行暑期社會實踐團 楊露、郭瑤
三下鄉推薦
- 聆聽紅色故事,傳遞組織溫暖
-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護理與康復學院赴陜西省渭南市富平縣“醫路生花·薪火富平”暑期社會實踐團,是一支由學院學生黨支部組建的專業
- 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