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合肥大學三下鄉實踐團走進泗縣山頭鎮惠廟村,在駐村書記周全的帶領下,深入探訪鄉村振興一線,聆聽奮斗故事,見證發展新貌。

首站來到村里的惠文化養殖鴿子場。身殘志堅的養鴿人雖行動不便,卻始終懷揣創業夢想。創業初期,連親人都對他缺乏信心,質疑聲不斷。但他沒有退縮,在堅持不懈的奮斗后,對接技術資源;在各級領導的幫扶下,如今養鴿場正一步步克服資金與技術難題。憑借出色的養殖成果,養鴿人吸引了行業專家與企業拋來合作橄欖枝。
隨后,實踐團走進惠超養鴨場。勤勞奮進的養鴨人扎根這片曾經貧瘠的土地,帶領村民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浪潮中乘風破浪。曾經的全國深度貧困村,在十年間讓丑小鴨成為了白天鵝——破舊土坯房變身整潔樓房,泥濘小道化作平坦水泥路。作為村里的模范企業,養鴨人采用科學化養殖、規模化經營,讓養鴨場年收入突破100萬元,不僅盤活了村集體經濟,更帶動周邊村民家門口就業,用雙手托起了全村人的致富希望。

最后,大家來到由原惠廟小學改建的惠廟村黨群服務中心。這里是集黨員活動、便民服務、文化學習于一體的綜合陣地。明亮的會議室里,鄉村發展規劃在此討論;溫馨的閱覽室中,村民們汲取知識養分;便捷的服務窗口前,群眾辦事高效又暖心。這里不僅是黨群連心的“紅色堡壘”,更成為基層治理創新的生動縮影。

據悉,這一切的變化,離不開駐村書記周全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他始終將群眾冷暖揣在心頭,在這個最貧困的地方,面對村里尚未完成的特色產業升級和村民思想文化建設,毅然選擇駐村留守。此后的365個日夜,他的足跡踏遍田間地頭,與農戶共同摸索適合本地的種植改良方案;他挑燈夜戰,反復修改鄉村文旅規劃圖紙,只為讓村莊煥發新活力。村民們常說,周書記辦公室的燈總亮到深夜,那束暖黃的光,照亮的不僅是未完成的工作報表,更是全村邁向鄉村振興的希望之路。
此次實踐之旅,實踐團成員們親眼目睹了惠廟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的新圖景。每一處變化背后,都凝聚著奮斗者的汗水與智慧。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我們將以此次實踐為契機,厚植鄉土情懷,用所學所長助力鄉村振興新征程。
合肥大學大學生紅十字會“共鐫曙光隊” 李曉妍,劉珊靈,孫福權
2025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