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納徽云,“茗”約非遺
“千年陶火不息,皖南紫韻新生。”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皖南紫砂壺制作工藝承載著守護文化瑰寶、傳承非遺手藝、弘揚匠心精神的使命。為此,安徽理工大學蓼花知行志愿服務隊前往皖南紫砂壺實踐基地,開展“三下鄉”暑期實踐活動。7月4日清晨,志愿者們邁步踏入實踐基地,細細端詳巧奪天工的皖南紫砂壺,聆聽其背后的故事,追溯其往昔的輝煌,以實際行動助力非遺文化傳承。
圖為陳列的皖南紫砂壺 (王梓仰 攝)
隨著探訪的進一步深入,吳師傅向志愿者們詳細展示了皖南紫砂壺的制作過程。他熟練地將紫泥置于案上,掄起沉甸甸的木搭子反復捶打,泥塊在他手中漸漸舒展如帛。接著,他執起鳑鲏刀輕旋,泥片便化作規整的圓底;再圍泥條成筒,以竹拍子側擊輕攏,身筒隨指節起伏成形。刻刀游走間,壺鈕已精巧落定。隨后,他用明針反復刮壓,以琢足刀定三足,一方樸拙與靈秀并蓄的紫玉,終在窯火淬煉前定格了皖南水土的魂魄。四十載俯身在泥凳前,指節雖已變形卻精準如初。窯火映照著他沉靜的面龐,千次捶打只為凝練壺中一縷氣韻。守拙中見創新,于方寸泥丸間雕琢光陰,這份專注與堅韌,正是皖南紫砂不滅的靈魂。
圖為師傅制作紫砂壺 (王梓仰 攝)
此次實踐之旅,志愿者們深入觸摸皖南紫砂的肌理,在拍泥圍筒的節奏中感知千年匠心。他們以青年視角解構非遺密碼——傳統龍窯的淬火溫度,正與新世代的創新思維熱烈交融。在實踐基地,大家既是古法的學習者,更是活態傳承的播火者:用數字化檔案留存瀕危技法,以文創設計喚醒紫砂新生。當沾滿陶泥的雙手舉起明針,舉起的便是文化傳承的青春誓言。這簇從歷史深處接引的星火,終將在青年手中燃成燎原之勢,讓皖南紫砂的古老魂魄,在新時代的器型中永續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