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巴蜀文化精髓,感悟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增強青年學子文化自信與使命擔當,成都理工大學“候鳥計劃”文化傳播社會實踐服務團隊的隊員們于2025年7月16日前往歷史文化名城宜賓,對宜賓市博物館進行了深入的文化調研活動。
團隊隊員深入參觀調研了“我住長江頭——宜賓歷史文化陳列”、“酒都酒風——宜賓酒文化專題陳列”、“墨韻三江——宜賓市博物院館藏精品書畫展”、“四季鄉愁——宜賓民俗專題陳列”這四個展廳。

圖為團隊成員在博物館歷史文化陳列列區參觀討論
當進入“酒都酒風——宜賓酒文化專題陳列”展廳時,濃郁的酒香似乎穿越時空撲面而來。從古老的釀酒窖池模型、形態各異的歷代酒具,到詳實展示五糧液獨特釀造工藝的流程,隊員們細致觀察,認真記錄。“原來一滴美酒的背后,是地理、氣候、技藝與文化的千年沉淀,”隊員王同學在筆記中寫道,“‘酒都’之稱,實至名歸。”微縮的古代酒肆場景,更是生動再現了酒文化融入市井生活的鮮活圖景。
當進入“四季鄉愁——宜賓民俗專題陳列”展廳時,這里是調研的“溫情”一站。色彩斑斕的川南傳統服飾、精巧絕倫的江安竹編、熱鬧喜慶的婚嫁場景復原、充滿生活智慧的農耕器具……濃郁的地方風情撲面而來。隊員們圍在展示傳統節慶習俗的展臺前,討論著與現代生活的聯系。“你看這個竹編籃子,我奶奶家現在還在用類似的!”隊員張同學的發現引起了共鳴。在這里,書本上的“民俗”二字化作了充滿煙火氣的具體物件和生活場景。

圖為團隊成員在博物館民俗陳列區拍照記錄
在整個調研過程中,隊員們認真記錄著文物的細節及要點,積極交流討論關于文物年代、工藝、背景故事等問題,他們更深入思考著宜賓作為長江上游重要文明發祥地和區域文化中心的獨特地位是如何通過這一件件實物、一幕幕場景得以印證和展現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跡、手機里拍攝的展品細節、低聲進行的討論,都是他們投入調研的見證。

圖為團隊成員正在記錄文物信息
在參觀結束后,隊員們特意采訪了博物館的幾位工作人員。負責社教工作的陳老師向隊員們介紹了博物館如何設計針對青少年群體的研學活動:“我們希望用生動有趣的方式,比如角色扮演、手工體驗,讓孩子們覺得歷史和文化不是枯燥的,而是可以觸摸、可以參與的。” 另一位在文物保護修復崗位工作了十余年的趙師傅,則向充滿好奇的隊員們簡要展示了文物修復的嚴謹流程和所需耐心,“每一件文物都是不可再生的‘病人’,我們的工作就是盡可能地延長它們的生命,讓后人也能看到。”這些來自一線工作者的分享,讓隊員們對博物館的日常運作、教育功能以及幕后守護者的付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圖為團隊成員在宜賓市博物館集體合影
此次宜賓博物館之行,它不僅僅是一次文化知識的積累,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和責任的喚醒。成都理工大學“候鳥計劃”文化傳播社會實踐服務團隊通過深度、紀實的調研方式,零距離對話歷史,感知文化脈動,為后續的文化傳播實踐積淀了豐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考,也更加明確了作為新時代青年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道路上的使命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