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列車的鳴笛聲劃破清晨的薄霧,十堰車務段的站臺上早已人影綽綽。這次深入一線的采訪,讓我得以穿透鐵路運輸?shù)?ldquo;宏大敘事”,觸摸到那些藏在鐵軌縫隙里的細節(jié)——是調(diào)度員緊盯屏幕時眼里的血絲,是站務員彎腰幫旅客撿東西時沾灰的褲腳,。這些平凡的片段,拼湊出鐵路人最真實的模樣:在日復一日的重復里堅守,在年復一年的付出中詮釋責任。
走進調(diào)度室的瞬間,空氣里仿佛都彌漫著緊繃的氣息。幾十塊屏幕組成的監(jiān)控墻閃爍著綠光,列車的實時位置、運行速度、到站時間在上面不斷刷新,調(diào)度員們戴著耳機,手指在鍵盤上飛快敲擊,嘴里不時吐出簡潔的指令:“K238次列車準備進站,站臺清場”“這里就像鐵路的‘神經(jīng)中樞’,任何一個指令出錯,都可能引發(fā)連鎖反應。”調(diào)度長王師傅指著屏幕上交錯的線路圖解釋道。他面前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著各班次列車的情況:哪趟車容易晚點,哪段鐵軌在雨天需要重點關(guān)注,甚至連司機的駕駛習慣都了如指掌。從業(yè)20年,他養(yǎng)成了“三秒反應”的本能——聽到異常信號必須立刻判斷原因,看到數(shù)據(jù)波動必須第一時間核實。
而在候車大廳的另一頭,值班站長張站長正拿著擴音器穿梭在人群中。“往北京方向的旅客請注意,檢票口已開始檢票”“帶小孩的家長請看好孩子,提前準備好小孩子的證件”——這樣的話,她一天要重復上百遍,嗓子常年帶著沙啞。我有幸在今年春運的時候作為一名志愿者和張站長一起幫助旅客,作為值班站長的她任務多,需要在電腦前關(guān)注那些物品遺失在車上的情況,也需要處理一些棘手突發(fā)的情況,還需要在各個地方巡邏檢查,非常辛苦。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到她是我的學姐,她囑咐我一定要好好學習,這對我來說其實也是一種奇妙的經(jīng)歷。
就連看似“簡單”的售票窗口,也藏著不為人知的細致。售票員宋姐的鍵盤上,每個按鍵都磨得發(fā)亮,她能在30秒內(nèi)幫旅客規(guī)劃出最省時的換乘路線,也能熟練用簡單的英語幫助外國旅客買票。在春運期間,售票口總是會排著長長的隊伍,有需要為小孩子補票的家長,有需要改簽的人們,即使人很多,但她也可以順利的完成,盡可能縮短旅客排隊的時間。在采訪過程中,我問了她在信息時代高速發(fā)展,會擔心將來到線下到人工窗口買票的人越來越少嗎?她笑著說道,不擔心啊,總會有人需要我們的。這種豁達的心態(tài)我想也是每個鐵路人所需要的,在這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樂觀去面對一切。
新車站和舊車站其實就隔了一個天橋 ,那仿佛就是見證了十堰站的發(fā)展,回看老車站,小小的空間里只有幾個鐵欄桿作為候車排隊檢票的空間,曾經(jīng)哪有什么檢票機刷身份證,作為一個十堰人,作為一個鐵路工人的子女,這次的采訪經(jīng)歷對我受益匪淺,雖然我的專業(yè)不對口,但是了解到車務段的工作日常,深知每個工作人員是非常不容易的。離開車務段時,已是傍晚。夕陽把鐵軌染成金色,一列綠皮火車呼嘯而過......
而這次采訪教會我的,不僅是對鐵路人的敬意,更是對“平凡”的重新理解:把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堅守,就是不平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