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林藏珍:一桶好蜜的誕生
香山村深藏于大巴山余脈,平均海拔800余米,常年云霧繚繞,山間生長著五味子、野菊花、刺槐等數十種蜜源植物。獨特的生態環境,讓這里的蜂蜜自帶“天然認證”——色澤呈琥珀色,黏稠度高,入口帶著草木清香,且無任何添加劑。
“凌晨四點就得起來檢查蜂箱,天熱時要給蜂箱遮陰,天冷了又得做好保暖,一年到頭沒閑時候。”張場長掀開一個蜂箱,蜜蜂嗡鳴著飛起。張場長介紹,養蜂場現有150余箱蜜蜂,年產蜂蜜約1噸,都是自然成熟的封蓋蜜,從采蜜到搖蜜全程手工操作,僅過濾就需經過三次,確保雜質剔除干凈。
在養蜂場旁的小屋內,幾個裝滿蜂蜜的玻璃罐整齊排列。實踐團成員打開一罐,蜂蜜緩緩流淌,拉絲綿長,滴落在紙上不散。“這蜜在城里絕對是好東西,可惜運不出去,也沒人知道。”張場長的話語里,滿是對自家蜂蜜的自信,也藏著難以言說的無奈。
山路阻隔:好蜜難出大山
最大的問題還是路。談及銷售困境,張場長指向山下蜿蜒的土路,“從村里到鎮上20多公里,開車要一個半小時,遇上雨天,路滑得能陷住三輪車。”交通不便,成了蜂蜜外銷的第一道坎。
實踐團了解到,香山村的蜂蜜目前90%以上靠本村及鄰村村民購買,更讓他犯愁的是價格落差。鎮上超市里的蜂蜜價格普遍在每斤40-50元,而香山村的蜂蜜因品質好、成本高,定價需70元以上才能保本。“去鎮上賣,要么降價虧本錢,要么高價沒人買,只能守著村里這點銷路。”
青年思考:為蜂蜜找“出路”
實踐團成員圍著蜜罐展開討論。結合商貿專業知識,大家提出初步設想:先為蜂蜜設計簡約包裝,突出“深山純天然”的賣點;再通過電商平臺開設店鋪,利用短視頻展示養蜂過程,打造“香山村野蜂蜜”的地域品牌;同時聯系物流公司,洽談批量運輸合作,降低物流成本。
實踐團成員拿出筆記本,認真記錄張場長的需求,“甚至可以設計‘認養蜂箱’的模式,讓城里客戶線上認養,定期寄送蜂蜜,既保證銷量,又能讓客戶放心。”張場長聽著這些建議,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要是能成,不光我這養蜂場能活,村里其他人也能跟著搞,年輕人說不定就愿意回來了。”
離開養蜂場時,夕陽透過松葉灑在蜂箱上,蜜蜂仍在忙碌。實踐團成員們表示,將把調研情況整理成詳細報告,聯合學院專業力量,制定具體的幫扶方案,從品牌策劃、渠道拓展等方面入手,切實幫助香山村的蜂蜜走出大山。
一瓶蜂蜜,承載著山民的生計與期盼,也映照著鄉村振興的難點與突破口。正如實踐團成員所說:“打通大山與市場的連接,不僅是為蜂蜜找銷路,更是為山村找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