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您當年在高原上開車,手凍僵了怎么辦?”7月10日,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星火·鑄路”尋跡鐵道兵實踐團的隊員王一博,輕輕握住82歲老鐵道兵孟慶玉布滿老繭的手。這只手曾在零下40℃的青藏高原上搖動卡車搖柄,如今在年輕人的掌心里微微顫抖。這個夏天,7名大學生踏上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在皺紋與鋼軌之間,尋找中國鐵路奔騰向前的精神密碼。
圖為“星火·鑄路”尋跡鐵道兵實踐團正在去往老兵家中。祝林煒攝
青藏線上的“凍”人記憶
“那時候啊,天不亮就起身,零下幾十度要搖兩個小時才能啟動卡車。手粘在鐵柄上,撕層皮下來是常事。”在南京棲霞區的一間老屋里,孟慶玉爺爺的講述讓實踐團成員們屏住呼吸。作為青藏鐵路一期建設的汽車兵,他每天要在缺氧的高原上運輸物資,卡車熄火后,甚至要蜷在發動機旁取暖。當隊員們播放青藏鐵路的4K航拍視頻時,老人突然挺直腰板,指著屏幕說:“看!這個彎道,我們當年運鋼軌就在這兒差點翻車……”
實踐團隊長吳祥宇在筆記本上記下這句話,旁邊畫了個小小的感嘆號。他沒想到,課本上“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鐵道兵精神,在老人的回憶里竟如此具象——是凍裂的虎口,是結冰的睫毛,是“死也要把物資送到”的執念。
圖為老鐵道兵孟慶玉熱情迎接“星火·鑄路”尋跡鐵道兵實踐團。祝林煒攝
襄渝線上的“生死約定”
7月12日,實踐團輾轉來到連云港灌云縣,拜訪了80歲的黃佑仁及其四位戰友——周玉國、杜庭波、邢如春、譚春業。黃佑仁見到昔日戰友,立即立正敬禮,洪亮地報出番號:“鐵道兵一師二團四營十六連!黃佑仁報到!”
訪談中,黃佑仁指著自己聽力明顯下降的右耳說:“在湖北十堰打山洞,鋼釬、鐵錘、炸藥,一干就是兩年。耳朵早震壞了,現在跟小孫子視頻,都得開最大聲免提。”他回憶,一次爆破后,整個山谷都在抖,耳朵里嗡嗡響,三天三夜聽不見鳥叫,世界靜得嚇人。
坐在對面的周玉國猛地抹了把臉,攥著茶杯的手微微發顫,聲音帶著哽咽:“老黃這條命,是從鬼門關搶回來的!襄渝線旬陽段那次大塌方,我到現在想起來還一身冷汗。當時我們正在隧道口卸材料,突然聽見頭頂‘轟隆’一聲,抬頭就看見石頭像下雨似的砸下來。老黃就站在我左邊,他一把把我推出兩米多遠,自己還沒來得及躲,半個人就被埋在碎石堆里。等我們瘋了似的把他扒出來,他渾身是血,臉上糊著泥和石渣,送到醫療隊搶救了三天三夜才醒過來。”
這些鐵道兵的故事,是中國鐵路發展歷程中真實的一頁,他們默默奉獻、無畏犧牲的精神,永遠值得被銘記與敬重。
成昆線上的“懸崖號子”
第二天,實踐隊沿著灌云縣蜿蜒的村道前行,在一所飄著裊裊炊煙的農家小院,見到了曾參與成昆鐵路建設的老鐵道兵王統高。
“當年在成昆線,全是大山深谷。”王統高接過隊員遞來的水,回憶起那段歲月“我們,吊在懸崖上打炮眼,繩子勒得肩膀脫皮,墊塊布繼續干。”說著,他忽然挺直腰背,唱起勞動號子:“嘿喲!鐵鎬砸開昆侖膽喲,鋼釬鑿透萬重山咯!一錘下去石渣飛,鐵軌伸進云里頭喲!”沙啞的嗓音帶著節奏,在這院中悠悠回蕩。
當看到成昆鐵路復線的照片,老人指著畫面:“當年修一公里路,不知要流多少汗。現在火車跑得這么快,值了!”老人的講述讓隊員們讀懂了鋼軌里的堅守。
圖為“星火·鑄路”尋跡鐵道兵實踐團隊員王一博正在采訪老鐵道兵王統高。祝林煒攝
實踐手記:鋼軌下的“青春共鳴”
“以前覺得鐵道兵精神是歷史書上的鉛字,現在才知道,它是老人手心的溫度、眼里的淚光。”實踐團成員張作棟在日記里寫道。返程的高鐵上,隊員們反復翻看拍攝的視頻——孟爺爺摩挲復興號模型的手、黃爺爺撫摸戰友名單的指尖、王爺爺唱號子時脖子上暴起的青筋……
“這些畫面,比任何教科書都震撼。”指導老師朱志杰說。據悉,該實踐團將繼續尋訪,把采訪資料整理成“鐵道兵口述史”,并通過新媒體讓更多年輕人聽見“鋼軌下的中國故事”。
圖為“星火·鑄路”尋跡鐵道兵實踐團隊在紅色廣場合影。祝林煒攝
(通訊員 安志聰 陳銀涵 王冉 王一博 吳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