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王蓉 凌元桂 劉子毅 倪琬青)2025年7月18日,成都理工大學“候鳥計劃”傳統文化傳承傳播社會實踐服務隊10名成員赴宜賓市翠屏區文化館,在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宜賓面塑傳承人賴維君老師的悉心指導下,系統研習面塑技藝傳承脈絡與創新路徑。這場跨越代際的文化對話,通過理論學習、技法實操與交流探討三大環節,奏響了一曲探索青年力量活化非遺的動人樂章。
一束鮮花,開啟傳承對話
上午10時,隊長魏聖杰代表團隊向賴維君老師獻上一束由蜀葵與竹枝組成的花束。“蜀葵是宜賓市花,竹子象征氣節,感謝您四十年來為面塑非遺傳承奔走。”賴維君老師接過花束,引著成員們走向展柜。玻璃展柜宛如一條流淌的時光長廊,不僅珍藏著他的歷史作品,更陳列著近年的新作,從活靈活現的名著角色到宜賓山間憨態可掬的草木生靈,每一件作品都傾注著他對這門技藝的赤誠。四十年來,賴維君老師始終以匠心對待每一團面團,從選材到塑形,從構思到成品,從未有過絲毫懈怠。這份對非遺傳承的執著,在一件件作品中流轉,成為傳承過程中最為生動的注腳。
團隊代表向賴維君老師獻花
典籍為鑰,解鎖技藝密碼
隨后,賴維君老師向實踐隊成員系統講解面塑制作的完整流程。他首先強調基礎準備的重要性:“涂蠟不僅能防止工具粘連面團,還能隔絕手部油脂與面團接觸,讓后續塑形更順暢。”接著,他示范揉、搓、剪、挑、壓、粘、貼等核心手法。
實踐隊成員同時翻開一旁的宜賓面塑圖冊對照學習。圖冊中,既有老一輩藝人精湛技藝的展現,也有面塑技藝在各類活動中綻放光彩的印記。成員們一邊翻看圖冊里的步驟圖解與作品案例,一邊對照賴維君老師的講解標注重點,對“基礎準備影響最終呈現”的技藝邏輯有了初步認識。“面塑講究‘手上有功夫,心中有造型’,這些基礎技法是創作的根基。”賴維君老師強調,只有扎實掌握基本功,才能讓面塑作品“立得住、活起來”。
成員翻看宜賓面塑書籍
技法實操,掌心綻放國寶
實操環節中,賴維君老師以一場即興塑形展示開啟教學。素白面團在他指尖快速揉捏,僅一分鐘便塑出一只豎耳翹尾的白兔,兔耳的弧度與后腿的肌肉紋理走向清晰可見。在成員的驚嘆中,教學重點隨即轉向國寶熊貓。賴維君老師系統演示其獨創的“熊貓塑形九式”,從揉制橢圓白面軀干,到將黑面搓條分三段塑出四肢,一步步分解動作要領,強調肢體比例與銜接的自然流暢。團隊成員專注跟隨老師的指導,嘗試塑造自己的熊貓。
團隊成員制作面塑熊貓
圍坐暢談,共話守正創新
實踐結束后,團隊成員與賴維君老師圍坐暢談。老師提到面塑傳承的關鍵在于守正創新,“首先得把基本功傳承好,這是根。在此基礎上,技法和形式可以創新,讓面塑更貼近大眾生活。”四十年來,他在堅守傳統技藝的同時,也一直在思考創新之路,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面塑。
團隊成員踴躍分享想法,可以嘗試將面塑與手辦融合來打造中式手辦,并結合宜賓哪吒文化、酒文化拓展傳播路徑。對于成員們的建議,賴維君老師表示認可,他說年輕人的想法很有新意,這正是面塑傳承需要的活力。
團隊成員與賴維君老師的合影
此次實踐,“候鳥計劃”團隊成員深入接觸宜賓面塑非遺文化,從聆聽傳承故事、學習理論技法,到親手實踐創作、共探創新路徑,以實際行動踐行青春擔當,為非遺傳承注入年輕活力。賴維君老師四十年來對非遺傳承的堅守與熱愛,也深深感染著每一位成員。未來,他們也期待能繼續發揮力量,讓更多人看見宜賓面塑的魅力,助力非遺在新時代綻放光彩。
撰文|王蓉 凌元桂 劉子毅
圖片|王蓉 唐圣君
一審 | 倪琬青
二審 | 何佳霖
三審 | 魏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