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傳承:竹編技藝里的文化根脈
廣德素有“竹鄉”之稱,團隊借著這得天獨厚的資源,把國家級非遺“明德折扇”的竹編技藝搬進了課堂。當一根根青翠竹篾分發到孩子們手中,好奇與驚喜瞬間點亮了他們的眼眸。在老師指導下,稚嫩的手指從生疏到逐漸靈活穿梭,小船等作品逐漸成型。一位女孩放學后仍埋頭制作,不舍離開:“原來竹子能變出這么多寶貝!”這堂課不僅讓孩子們摸到了家鄉的文化根脈,還讓他們在動手過程中,對“文物回家”的歷史責任有了更深的理解。之前歷史課上聊過的圓明園獸首回歸,此刻和手中的竹編技藝呼應起來,讓文化保護的意識悄悄在孩子們心里扎了根。
圖為團隊成員展示“竹船” 姚碩博 供圖
心靈關懷:曼陀羅繪畫中的情緒密碼
心理健康課程是團隊精心設計的另一亮點。老師引導孩子們用詞匯描繪“喜怒哀懼”,再通過曼陀羅繪畫來表達情緒。孩子們跟著心情給曼陀羅涂色,白色代表平靜,黃色透著歡快,各具特色的色彩,成了他們內心世界的“畫像”。之后的黏土情緒臉譜課上,孩子們捏出各種夸張的眉眼嘴角,把說不出的情緒變成了能摸得著的小作品。這些藝術創作,幫孩子們學會了認識和疏導情緒。
圖為學生們進行曼陀羅繪畫成品展示 姚碩博 供圖
多彩課堂:學科跨界點燃思維火花
為了讓課堂不枯燥,團隊想出了不少“跨界”點子。英語課遇上科學實驗:把紅、黃、藍三種黏土混在一起調出新顏色,孩子們邊做邊喊 “Yellow and blue make green!”,不知不覺就記住了色彩原理和英文表達;數學課玩起推理游戲:“數學掃雷” 課上,孩子們化身小探險家,根據數字提示找出 “雷區”,一個平時害羞的女孩解出難題后,臉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語文課走進詩意世界:老師扮成 “旅游博主李白”,帶著孩子們在詩句里“游遍”大江南北;看電影聊夢想:看完《青春變形記》,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自己想當“科學家”“舞蹈家”,主角小美的故事,還讓他們聊起了堅持夢想和家人親情。
圖為孩子們粘土作品成果展示 吳慧珍 供圖
微光成炬:團隊凝聚力照亮前行路
五天的課程順利推進,背后是團隊成員擰成一股繩的默契協作。每日課程結束后,復盤會雷打不動 —— 燈光下,大家圍坐一起,逐節梳理課堂細節:哪個課程環節需要增加趣味性?多媒體設備是否做好雙備份預案?針對性格內向的孩子該如何調整引導方式?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里,藏著對教學效果的較真,更有對孩子們的用心。課堂上的突發狀況,總能被團隊的默契化解。當個別孩子因興奮打鬧影響秩序時,總有老師輕聲引導,另一位則默契接過教學主線,一靜一動間穩住全場。“這群年輕人的凝聚力,值得稱贊!”桐汭街道紅色驛站的龍主任在歡送會上頻頻點贊。團隊還特意剪輯了一部短視頻,鏡頭里,有初見時破冰游戲的開懷大笑,有竹編課上孩子們專注的側臉,更有離別時孩子們緊握獎品時的欣喜…… 每一幀畫面,都是隊員們用專業與熱忱,在盛夏里刻下的成長印記。
圖為隊員們參觀蘇皖合作示范區 廣德城市驛站供圖
臨別之際,孩子們圍著老師追問:“下次什么時候再來?”這聲期盼,正是對支教價值最動人的回應。當非遺竹編在孩子手中延續文脈,當曼陀羅畫紙釋放情感桎梏,微小的教育之光已在桐汭大地上匯成星河。這顆顆童心所映照的,不僅是知識的力量,更是鄉村振興路上,青春與希望同頻共振的未來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