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及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精神,響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號召,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組建"戲韻新聲"暑期社會實踐團,赴西北五省39市開展戲曲生存現狀調研。此次華陰之行,正是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華陰皮影戲為樣本,探索傳統戲曲在新時代的傳承路徑。

圖為實踐團成員對接工作坊工作人員。侯學斌攝
"三尺生絹作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當晨曦灑落華陰大地,實踐團成員懷著敬畏之心走進弈劍閣皮影工作坊。在這里,省級非遺傳承人李劍老師用一雙巧手,將兩千年的文化密碼化作幕布上靈動的光影。成員們圍坐一堂,聆聽老師講述從選皮、雕刻到染色的匠心傳承,每個工序背后,都是代代相傳的工匠精神。

圖為實踐團成員訪談傳承人李劍老師。侯學斌攝
隨著鑼鼓點響起,經典劇目《豬八戒背媳婦》在方寸戲臺上演。八戒的憨態、悟空的矯健、媳婦的靈動,在李劍老師行云流水的操控下煥發新生。成員們屏息凝神,驚嘆于"十指翻飛成絕藝,一盞燈影演千秋"的非遺魅力。這場表演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致敬,更是對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的生動詮釋。

圖為實踐團成員觀看皮影戲。魏娜娜攝
在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政策指引下,實踐團成員親自體驗皮影上色工藝。筆尖游走間,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交織,青年學子用創新思維為古老藝術注入活力。李劍老師欣慰地表示:"這正是我們期待的傳承——既要守住根脈,又要與時俱進。"

圖為實踐團成員體驗皮影上色。魏娜娜攝
通過此次調研,實踐團深刻認識到:非遺保護需要多方合力。正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強調的"文化振興"要求,我們將把調研成果轉化為切實建議,推動"非遺+旅游""非遺+教育"等創新模式。臨別時的合影,不僅記錄著青春與傳統的相遇,更象征著新時代青年傳承文化的堅定承諾。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李劍老師合影。侯學斌攝
"戲韻新聲"實踐團將以此次調研為起點,持續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讓皮影戲等非遺藝術在政策春風中煥發新機,為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