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桂林理工大學“問水平陸,青力青為”實踐團走進中馬欽州產業園區,開啟一場融合國際合作觀察與專業實踐的調研之旅。從展廳里的發展藍圖到座談會上的深度交流,再到紅樹林邊的生態采樣,實踐團用腳步丈量園區發展脈絡,以專業視角解讀產城融合與生態保護的共生之道。
“這里是中馬兩國國際產能合作的創新實踐地,更是面向東盟的開放前沿。”在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欽州港片區團委書記、招商服務中心協理主任遲海霞的帶領下,實踐團走進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展廳,開啟對這片跨境合作熱土的深度探尋。展廳內的發展脈絡清晰呈現:2012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肩負探索“兩國雙園”合作模式的使命,如今已整合多個國家級平臺,管轄面積達260平方公里。遲書記指著區位地圖介紹:“作為中國與外國政府合作共建的第三個國際園區,這里緊鄰欽州港、背靠西部陸海新通道海鐵聯運中心站,距平陸運河規劃航線僅數公里,是連接陸海絲路的關鍵樞紐。”
透過展廳,實踐團直觀感受到園區的“產城融合”雛形。電子信息產業園、中馬國際科技園、幸福小鎮等配套設施投用,水電路訊全貫通,綠化亮化覆蓋全域,“即到即入駐”的基礎設施讓企業落地效率大幅提升。遲書記談及發展機遇時難掩興奮:“平陸運河建成后,貨物經內河直達西江,成本降低30%以上,時效還能提高!”目前,園區已開通73條集裝箱航線通達全球548個港口,貿易伙伴遍及126個國家和地區,西部陸海新通道海鐵聯運班列輻射18省73市156個站,2024年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考評中位列第34名。
據介紹,園區已投產產業項目超150個,總投資超3000億元,綠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等產業集群初具規模——中石油、華誼等引領綠色化工,多個項目推動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崛起,中船、遠景等成為裝備制造核心力量。實踐團成員在一幅幅發展圖景、一組組亮眼數據中,深切體會到這座國際園區的開放活力與發展底氣。

圖為遲書記向實踐團介紹園區基本情況(通訊員陳樂樂攝)
隨后,實踐團在遲書記的帶領下,與園區建設和交通運輸局、貿易和物流發展局的主管領導圍坐座談。
“交通是園區的‘生命線’,我們現在是講究一個‘立足向海圖強’”建設和交通運輸局的主管說道,“港口方面,欽州港已建成90個泊位,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61個,獲批對外開放泊位43個,集裝箱吞吐量逐年攀升,而平陸運河園區段的配套碼頭正加緊規劃,將來船只直接開進廠區裝卸貨,效率能翻一番。”
貿易和物流發展局的主管則帶來了一組數據:“目前我們開通了73條集裝箱航線,能到全球548個港口,入列全國沿海集裝箱港口前10強、全球集裝箱大港前30強。”他拿起一份通關流程圖解釋,“自貿試驗區政策一落地,貨物從欽州港出發,大約8小時航程、跨越163海里,便能抵達越南的海防港。”
被問及青年發展機遇時,貿易和物流發展局的主管笑著說:“咱們園區的發展,最缺的就是專業對口的年輕人。像環境工程專業,綠色化工企業的污染治理、園區生態監測體系建設,都急需這方面的人才;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平陸運河建設中的生態保護、水資源管理,更是用得上。”他提道,園區人才網常年更新崗位信息,不少企業還跟高校合作開展實習實訓,“年輕人來這兒,能把課本知識用到實際項目里,成長空間大得很。”

圖為園區部門主管領導與實踐團座談(通訊員楊婷媛攝)
座談結束后,為了解紅樹林周邊水域的水質本底情況,評估平陸運河通航后對區域水環境的影響,實踐團組建水質取樣隊,手持采樣器,來到茅尾海紅樹林公園,在潮間帶、河道交匯處等不同點位采集水樣。團隊負責人陳逸飛介紹,這些水樣將被送往實驗室,重點檢測酸堿度、溶解氧、重金屬及有機物含量,通過水質數據分析,為制定園區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協同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采樣過程中,隊員們格外留意紅樹植物根系周邊的水質狀況。“這片紅樹林是園區的‘生態衛士’,既能凈化水體,又能穩固岸線,平陸運河的生態保護離不開它。”陳逸飛一邊指導隊員規范操作,一邊解釋采樣的意義。

圖為實踐隊進行水質取樣(通訊員陳樂樂攝)
此次調研,實踐團從展廳里的發展藍圖中讀懂開放合作的深意,在座談交流的思想碰撞中明晰產城融合的路徑,于紅樹林的水質采樣里踐行生態保護的責任。正如園區從“合作共建”到“產城融合”的穩步前行,平陸運河從規劃藍圖到逐步落地的扎實推進,這些發展實踐讓實踐團成員深刻體會到,專業所學與國家戰略的結合、青春力量與地方發展的相融,正是成長成才的生動注腳。

圖為實踐隊在產業園區的合影(通訊員陳樂樂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