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嶺南師范學院“筑愛興鄉”突擊隊聯合文相社工點,在文相村開展了為期12天的“童心筑夢”暑期夏令營。來自該校的10余名隊員通過課業輔導、文化體驗、科學探究等多元活動,為當地30余名兒童搭建起學習與成長的平臺,用青春力量為鄉村教育注入活力。
突擊隊隊員化身“小老師”,課堂內外播撒知識種子 清晨的文相村文化樓里,總能傳來討論問題的聲音。突擊隊隊員們坐在孩子們身邊,紅筆在作業本上圈點批注,指尖在課本上劃出重點公式。“這個應用題要先找等量關系,你看……”突擊隊隊員坐在三年級學生小葉身邊,用筆在草稿紙上畫出線段圖,直到孩子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經過12天的輔導,多數孩子完成了暑期作業,數學錯題率較之前下降40%。課間休息時,二年級學生正指著《論語》選段問隊員:“‘仁者不憂’是什么意思呀?”隊員順勢開展微型國學課,用“幫助同學就是仁”的通俗解釋,讓傳統文化在互動中扎根。

圖為“筑愛興鄉”突擊隊隊員在輔導兒童作業。劉澤熙 攝
多元活動激活成長力,非遺與科學共筑童心世界
“一二三,看這邊!”在“童心筑夢,鄉聚未來”團隊挑戰賽中,隊員們喊出指令,孩子們迅速轉頭看向指定方向,動作慢的小家伙懊惱地跺著腳,卻立刻投入下一輪游戲。這場包含“集體傳遞”“接力傳球”的活動,讓孩子們在歡笑中領悟協作的意義。“之前總覺得自己厲害,現在知道少一個人都贏不了。”五年級學生小楊擦著汗說。 畫隨心動工作坊里,30幅畫作與粘土作品鋪滿桌面。學生小君用紫色顏料涂滿畫紙,邊緣點綴金色亮片:“這是我想家時的顏色,亮片是媽媽縫的紐扣。”隊員們發現,活動后75%的孩子能準確描述5種以上情緒,藝術成為情感表達的橋梁。
圖為兒童在“畫隨心動”工作坊展示粘土作品。劉澤熙 攝
“燈影扇韻・非遺匠心”活動中,隊員們帶來團扇、魚燈制作材料。四年級學生阿琪在扇面上畫滿荷花,驕傲地向隊員展示:“我奶奶說荷花代表干凈,就像村里的池塘。”當孩子們提著自制魚燈在大廳、院子里轉圈時,光影晃動間,非遺文化的種子悄然萌芽?茖W魔法工坊里,“紙杯電話”傳來的悄悄話讓孩子們驚呼不已。“聲音沿著線跑的時候,是不是像小螞蟻搬家?”學生小宇舉著紙杯追問。在“彩虹爬坡”實驗中,當紙巾上的色彩隨水跡攀升,孩子們圍著實驗臺討論的模樣,讓隊員想起出發時的誓言:“要讓科學的火苗在鄉村點燃。
鄉村兒童的十二天蛻變,成長故事里藏著未來向往
夏令營閉營儀式上,學生們通過視頻回顧展現成長。英語角學到的26個字母被編成兒歌,科學實驗原理化作手里可觸的弧度、可見的彎折、可玩的變色,非遺魚燈在空中劃出靈動弧線。“我長大想當科學家,研究會爬坡的彩虹!”學生小亮攥著實驗記錄本,眼神堅定地分享著自己的夢想。 文相社工點負責人觀察到,孩子們的變化不止于此:“以前靦腆的孩子敢主動提問了,調皮的男生會幫同學撿畫筆,這些細節里藏著最珍貴的成長。”隊員們離開前,也特意為孩子們精心準備了禮物,作為結束的告別。
圖為“筑愛興鄉”突擊隊與文相村兒童的合影。 梁思華攝
當十二天的夏令營落下帷幕,那些在協作游戲中學會的默契、在非遺工坊里種下的文化認同、在科學實驗中點燃的好奇,早已悄悄融入孩子們的成長軌跡。“我們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鄉村振興的參與者。”正如“筑愛興鄉”突擊隊負責人所說,這份青春力量不會因夏令營結束而退場——活動常態化的約定,正讓教育的微光化作持續照耀鄉野的星河,讓每個鄉村孩子的成長路上,永遠有陪伴的溫暖、探索的勇氣,和扎根鄉土的力量。